西北地区大开发问题思考看法近日出席民革中央在XX省XX市召开的“西部大开发研讨会”,期间到西宁的周边和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沿岸做了考察,并了解甘肃、宁夏、新疆等西北省、区的情况。沿途所见所闻都充分表明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决定在世纪之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十分适时、非常必要和完全正确,得到西北各族人民的热烈响应。下面仅就西北开发实施中的“软件”谈谈自己的想法。一、强化大开发规划及实施的集权性。大开发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在西北只应由省一级统筹制订开发规划,各市、地区、州不宜有各自规划,市县的职能是不折不扣地实施省统一编制的开发规划。当然各省的规划要与中央的总体要求相一致,也要充分听取、吸纳市、县意见,更要请专家、学者缜密论证。西北开发之所以要强化省一级相对集中权利是与西北的省情相适应的。以青海为例:全省人口510万,国内生产总值239亿元(人均4675元),本级财政收入23亿元;而面积达72万平方公里。其经济总量与东部的中等城市相当,人口与东部大城市相近,面积又是东部二、三个省之和。面对这样的省情如果权力过于分散,省、市、县都搞开及规划,不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势必在大开发热中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生态环境将面临又一次浩劫。(道理很简单:西北各级正满腔热情地准备在大开发中一显身手,做出政绩。)因此首先要将规划集中在省一级编制。其次,财力要相对集中在省上,市、县财政只管保吃饭、保稳定。来自中央的开发资金应由省政府按规划统筹安排,绝不能搞地区平衡、照顾性地分“蛋糕”。而应以项目带资金实行法人负责制逐项开发,科学做好前期工作,成熟一个开发一个。在项目安排上要以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在开发规划中确定本省的“东部”和“西部”,让有限的财力用于有条件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先富起来,再来帮助和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在一个省财政转移支付更宜操作、更快见效。第1页共4页再次,经济管理职能相对集中在省上。在政府机构改革中省级经济主管部门既要精简人员更要强化职能,使这些部门成为勤政、务实、高效、廉洁的工作班子。而市、县一级经济主管部门要精简压缩,相对弱化其职能,以利于规划的全面贯彻落实。二、基础设施的投入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西北最显著特点是地广人稀。其社会发展一定要从这样的省情出发,加快小城镇建设。对居住分散、人口稀疏的村、乡稳妥地实施移民政策,集中到中心城市周边。只有这样区域经济结构的改造、保护环境以及兴地富民等战略措施才能得以实施。以青海为例,全省46个县中,人口五万以下的23个,XX县区仅万余人。海西、玉树两个自治州地广人稀更突出:面积占全省71%、人口仅占全省12%。面对这样的省情,要实现“乡乡修通四季常通公路”是有值得商榷之处(全省439个乡镇)。海西、玉树两个州的乡与乡相距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百公里,而一些乡才千余人,可想而知修好这里的乡际公路有多少人流、车流和物流呢。与其投入资金修这些路,倒不如将这部分投入用于移民搬迁,有序地组织分散居住的群众往公路干线、中心城市集聚。这样不仅修路可以少投入,包括乡乡所需的供电、供水、通讯、教育、卫生医疗、广播电视等等设施也可以相对集中建设减少投入。因此西北开发中基础设施投入一定要与小城镇规划协调匹配。制定和实施因地制宜的移民政策可以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更大的效益,加速西北的开发进程。但在实施中一定要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的权益,让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能认识到移民政策是富民强省的好政策而自觉地参与进来,并从中获得实惠,感受到亲情。三、面向东部甘当配角,着力提升有优势的传统制造业。制造业产品普遍供大于求,但仍有相当发展空间。最近参与“十五”工业发展规划调研中发现东部许多外商企业都在为产品的原辅材料、零配件的国产化而奔波寻找供应商。如XX省昆山的正兴橡胶公司(台资生产的子午线轮胎供不应求,通用、第2页共4页丰田和国内汽车大公司订单不断,但其主要原料——生胶、强张力细钢丝、帘子布一直苦于寻找不到国内合格供应商,国外进口又受配额困扰。再比如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