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青山不老(教案)教学目标: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2.利用导读来学习课文,能捕捉到文中重要的信息,并解决提出的问题。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1、板书“青山”,“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指名两位学生)2、板书“不老”,连起来读读,是什么意思?(指名一位学生)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次齐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⑴、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⑵、读了课文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2、反馈交流。⑴、交流比较难读的句子。⑵、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预设点:A、提到老人:老人的作用,因为老人的存在,青山永远郁郁葱葱;(提到课文的主人公)B、提到中心:青山喻老人,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艰辛和决心的精神)如青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没有因为生命的终结而消失。(表扬:你很会读书,通过一次读书就领悟到了课文的中心)C、提到老人生活的环境很险恶。⑶、提出质疑。预设点:A、词语的理解:土炕、晋西北(在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关三县,它们隶属于忻州市,隔黄河、长城与陕西、内蒙古相望)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盘踞(非法占据。文1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如臂如股、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当场解决)B、句子的理解:★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同学们,你们提出的这些不理解的句子,其实归结在一起就是要解决课文的重点“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不理解的句子含义就能领会了、三、利用导读,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那么怎么来读懂这么多的问题呢?在略读课文中,我们可以借助导读来帮助我们阅读课文,出示导读: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我们,下面的课文写了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课件显示红色)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注意有的内容需要概括。2、学生自学,教师适当提醒可以讨论一下。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预设交流点:⑴、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抓住两个“全”字体会: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景色之优美。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2贡献。(课件展示)还允许学生可以与环境的恶劣作一下比较,突出老人的贡献巨大。这是老人创造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真切地感受一下。⑵、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通过这些数字写出了老人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通过3700亩林网与杭州体育场70亩作比较,想象老人种树的面积大,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创造了不起的奇迹)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⑶、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