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探索——XX县区XX县区“四在农家”创建的调查与思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干部群众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建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难点在于西部农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西部农村如何向更高层次发展,向现代文明迈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个重大课题。XX县区XX县区从实际出发,在农村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也为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路。创建思路的形成XX县区位于XX省XX县区东南部,是遵义、黔南、黔东南、铜仁四地州市的结合部,全县幅员面积1623.7平方公里。2001年,全县农村实现了整体脱贫,但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和落后的习俗成为阻碍建设新农村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XX县区委、县政府在2001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中,派出百余名干部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白泥镇满溪村罗家坡村民组、小腮镇哨溪村大屯村民组,这些干部看到,农民成规模地种植红金橘增收致富,硬化庭院和连户路、改水、改灶、改厕,村容村貌和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XX县区委把罗家坡和大屯的经验概括为“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并在全县选点示范。他们制订了每户找准一条致富路,建一幢宽敞的房子,有一套好的家具、家用电器,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八个一工程”,以及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和改厕、改灶、改环境、建文化广播室、建体育娱乐场所等细化指标。罗家坡、大屯、桥底、后坪等试点村寨,在党政干部的积极引导下,用农民的双手和智慧使一家一户、一村一寨改变了面貌,农村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XX县区“四在农家”创建思路的形成,有着现实必然性和第1页共5页重要意义。这种发展思路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XX县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现了农村家居环境面貌基本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基本转变。这种发展思路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XX县区28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80%。在整体脱贫后,农户虽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户还没有达到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在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阶段后,XX县区把发展重点放在了农村,“四在农家”创建就是该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这种发展思路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实践载体。XX县区委XX县区政府在酝酿出台“四在农家”建设方案时,明确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村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在实践中,依托村党支部建设,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有机统一起来,使这一活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载体。创建的主要特点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文明由实践创造并展现一种社会素质,说到底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本质的展现,人们不同的实践活动创造着不同的文明。XX县区有400余年建县史,一座座山寨,传统文明留存较多,而且惯性很强。如何实现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容回避的问题。XX县区实施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就是推动这一转型的主动抉择。这一举措与其他辅助性措施相互配合、交融演进,正在播洒一团团现代文明的火种。“五通三改三建”虽然侧重的是物质文明建设,但其中渗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从启动到展开都以思想道德建设为精神动力,以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智力支持。“四在农家”既包括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也包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而且也契第2页共5页合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发生了变化。村组道路和通信手段的改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及改水、改电等,既促进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