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心理学》读书参考心得《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我们大学要学的一个科目,但读大学时,没有通过教学,没有实际的操作,因此当时读书时学得没有不好,如今,随着本人教学遇到越来越多的咨询题,越来越感受本人的心理学知识太薄弱,徐教师给我们看的书中,恰好有这本书,因此,如今,我又拿起这本书,细细阅读,尽管,依然感受不是非常能看明白,觉得非常高深,但结合教学实际,依然有一些体会。该书有一段话对数学教师出题(例题、习题、考题等)较有指导性,由于它介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哪几种深度,因此启发了我们能够出哪几种难度的数学题:“如何推断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标准大致有:(1)能否用本人的语言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处理有关咨询题;(3)能否应用这一知识处理变式咨询题,即保持关键特征不变,改变非关键特征,从而使原来的关系表达在新情境中,这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真正含义有概括的把握;(4)能否综合相关的知识处理咨询题,真正的咨询题往往不是单凭一个知识点就能处理,而是需要综合几方面的知识才能构成处理咨询题的方案,知识的整合是与知识的理解深度亲密相关的,这确实是建构主义者所追求的重要目的;(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咨询题中去,在实际生活中广泛而灵敏地应用知识,是建构主义的重要初衷,这同样要依赖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对知识构成深层次理解,这是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的核心目的,建构主义的许多主张都与此相关。‘为理解而学习、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条重要信条。所以,深层理解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第71页)下面试着把这五个难度概括地予以表述,并略作些解释或补充:(1)转述:即用本人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教科书对知识点的严谨表述,目的是防止非理解性的死记硬背。比方“什么是加法对乘法的分配律?那确实是:一个数去乘一个加式时,能够先一个个乘,再把每个结果加起来”。如今不必过分追求逻辑严谨性,能根本说对就能够了。(2)提醒:把详细咨询题中隐藏的数学知识提醒出来。给出算式45-78+55=100-78=22,咨询:“这里运用了什么算律?”[45-78+55=45+(-78+55)=45+(55-78)=45+55-78=(45+55)-78=22,用了两次加法结合率、一次加法交换律]。又如可咨询:“你觉得最近全校各班之间的足球赛中有哪些数学知识?”(3)变式:该书指出“变式能够区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两类”。“概念性变式”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熟悉的,即符合概念定义但外表与标准式不同,如底边没在水平方向的等腰三角形;另一种即常说的“反例”,即外表类似但不符合概念定义,如有某两条边构成凹口的“多边形”(几何学里的多边形只指凸多边形)。“过程性变式”该书没给出严格定义,我理解它是指“得出某概念或某原理的多种数学过程”。综合该书第118-119页和第166-167页内容,过程性变式无非是“化一为多”和“化多为一”两种:化一为多:得出或表达概念、原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如导出方程概念时,表示未知量的可分别是黑框、空框、任意拼音字母、最后是x,它们等价;又如从一般四边形变到正方形能够有多条途径,先变成菱形或先变成矩形等。化多为一:把多样化的数学知识化归为一。如学了简易方程之后,争取把过去那些用算术方法做的标题化为用方程方法来做。又如弄明白只要会做分数题,百分数、比和比例之类的题就不难。运用过程性变式的意义在两方面:一方面可让学生通过多种过程获得概念或原理,从而到达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多样化的数学知识融会贯穿,构成良好的知识构造,经历深、好应用。(4)综合:让一道题里综合多个数学知识点。(5)实践:设置符合实际生活情境的咨询题。读书过程中,我们渐渐地就提高了本人的思想,充实了本人,即便培训完毕,我都要坚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