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的主要概念有二个:宗法制和分封制。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重要概念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析并理解三者之间的渊源继承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理解中国当今改革的必要性和挑战性。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四、学情分析这一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补充适当的资料如文字、实例、实物、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五、教学方法1、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引言:历史上的今天:1949年8月26日,彭德怀指挥第一野战军第二、第十九兵团主力攻占兰州,歼灭马步芳主力2.7万人,兰州解放。“历”:繁体作“歴”,其下部是“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一片森林,《说文解字》说“历,过也,传也”。“过”表示空间上的移动,“传”表示时间上的移动。“史”:商朝甲骨文中就有「史」字,其字形仿佛人手握笔记事。这个「史」,就是商朝专门掌管祭祀和记事的官员,即所谓史官。梳理历史脉络。钺:作为单元插图有其深刻的历史内涵。钺是古代兵器的一种,形状像板斧而较大。而斧的象征就是甲骨文中的“王”字。“王字之本文,斧也。”军权是王权的主要支柱。早期国家重要职能是“维祀与戎”。古代国家的头等大事在于宗教祭祀和军事征伐,即所谓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钺又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军事政治的特点。这些就与本单元的主题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这件在河北出土的中山国铜钺上,还记录着天子分封诸侯的历史史实,起到引起第1课正文的作用。(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这个传说中的洪水神话有密切的联系。相传4000年前的尧舜时期,洪水滔天,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尧命令夏族首领鲧治水,鲧用堵塞办法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而被舜杀。之后舜命令鲧之子禹治水,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用疏导的办法治理的水患,因为舜治水有功,又德才兼备,舜便将部落首领之位传给了禹,这便是中国上古时期“选贤举能”的“禅让制”,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地选举首领的制度。大禹治水的过程中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这就加强了对人民的组织和管理。因而,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胜利,禹的权力的威望越来越大,甚至可以个人专断。《国语》记载,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原始部落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