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重点难点1.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作用;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和联系;新三民主义的质的飞跃和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2.提出孙中山于1905年11月,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民主义。3.内容内容关系来源具体主张作用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把反对清王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在一起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补充发展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国民共享、“家给人足”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判断正误(1)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就是反对满族。(×)(2)平均地权就是平分土地给农民,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问题思考材料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思考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什么思想?提示民族主义思想(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思维点拨“民族、民权、民生”在三民主义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前提和基础,民权主义是核心,而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民权主义之所以成为核心,是因为它着重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辛亥革命的根本问题。4.意义(1)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2)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的作用。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辛亥革命后,同北洋军阀所进行的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新希望。(3)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提出: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3.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1)在民族主义方面,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在民权主义方面,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3)在民生主义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易混易错“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社会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节制资本”目的是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一系列有关民生的问题。深化理解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4.意义: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这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深化理解新三民主义的“新”(1)内容新:新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新民生主义中提出了“节制资本”、颁布劳工法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2)思想新:它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归纳总结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同新三民主义基本继承了旧三民主义所提出的基本纲领,旧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的基础异民族主要反对满清贵族的统治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民权提出“国民一律平等”的空洞口号强调普遍的、平等的民权民生只空洞地提出“平均地权”的口号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具体涉及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工人生活问题《时局图》解读上图是19世纪末革命党人绘制的一幅图。图中的熊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