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白州抗战老兵重温英雄感人事迹——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梁智华A、偶获新闻线索寻访抗战老兵2010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记者接到了一位广西援助抗战老兵志愿者人员的电话,说博白县城目前还有4位幸存的抗日老兵,于是马上赶赴博白县,踏上了寻访抗战老兵的路程,追寻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岁月,探求抗战胜利的深远意义和深刻启迪。当天下午,记者就赶到了博白县城,并找到了向记者提供线索的这位广西援助抗战老兵志愿者人员。经过交流,记者才知道这位志愿者姓方,原籍是广西南宁市人,30多年前就来到了博白工作,并在博白成家立业,目前在博白街上开了一家灯饰店,去年加入了广西援助抗战老兵援助团体。之前,他就一直与当地的几位爱心人士一起从事援助抗战老兵的工作,不求名,不求利,只是默默无闻地从事这项公益活动。方先生告诉记者,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动用军队最多,牺牲最大的战争,如今65年过去了,洒落在中国大地各个角落幸存的抗战老兵,已经寥寥无几了,而且他们还是一群特殊的群体,部分人生活困顿,晚景凄凉,急需援助。而他们现在从事的援助抗战老兵行动,实际上就是一项爱国主义行动,只要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军队来保卫,援助老兵的行动就会延续下去,只不过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先解决幸存抗战老兵的困难问题,让他们感觉到今天中国社会的温暖,让他们都认为当初的抉择是伟大选择就值了。B、探望耄耋老人倾听抗战故事在方先生的陪同下,记者首先来到博白县城南B8幢—7号探望抗战老兵冯宗恺。早在2005年8月的时候,记者在编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版时就采访过冯宗恺,知道他在解放前毕业于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曾担任国民革命军74军炮兵团机枪连排长,并参加过长沙第二次会战(即金井遭遇战)和衡阳保卫战,解放后从部队转业回到自己的家乡,并先后担任过博白县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这次相见,冯宗恺已是91岁的高龄了,无论是腰板,还是精神,与五年前相比,无疑显得差了一些。但与记者交谈起来,冯宗恺的话语依然像五年前一样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当年九死一生,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战斗情景,回忆炮火连天,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残酷战争场面。忆往昔,冯宗恺感慨万千:年轻时弃笔从军,虽然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但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作为一名战士参加了抗日战争,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感到问心无愧!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冯宗恺的亲大哥也是一位黄埔抗战军人,于20世纪60年代初因病去世。告别了冯宗恺之后,我们就去探望另一个抗战老兵朱原琨。朱原琨现住在博白县公安局城南派出所对面的一幢居民楼里,今年已经是98岁的高龄了。目前,朱原琨与他的大儿子生活在一起,主要由其88岁的老伴高孔清照顾起居。我们来到朱原琨的家后,朱原琨正躺在床上,见到我们后,挣扎着坐起来,但被我们阻止了。朱原琨告诉我们,他原是国民革命军48军138师机枪连战士,师长叫莫德宏,在参加了蚌埠战役之后,1938年春参加了在以江苏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与日军进行激烈的战斗。朱原琨的老伴高孔清对我们说,朱原琨在2009年之前身体还是好好的,每餐都能吃两碗饭,但自从2008年底摔了一跤之后,就很难起床了,大多数时间都是躺在床上,只能吃些稀饭了。接着,记者在方先生的陪同下继续探望第三个抗战老兵郑庆意。郑庆意现在住在博白镇一中后面的一幢居民楼里,今年刚好95岁。目前,郑庆意与他的小儿子生活在一起,因患脑萎缩,已经行动不便了,主要由其爱人周业华照顾起居。周业华告诉我们,郑庆意是博白镇桂花村人,1938年在广西大学期间参加了学生军,曾在湖北国民革命军46军直属工兵营3连任少尉,在1938年参加了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武汉保卫战,顽强地抗击了由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对武汉的侵略。1946年,郑庆意退伍返回原籍,在沙河镇当初中教师,1980年调入龙潭镇中学教书直至退休。现在,郑庆意除了耳聋和吃饭慢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