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8组《可能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44—46页例1—例2“做一做”,47页练习十一1—5题。【教材分析】本课“可能性”这一内容,是三年级上移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性和不确定的,描述可能性的大小。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还会通过比较的方式,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小。例1通过充分感知和分步体会,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例2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进行定性描述。【学情分析】本课例1内容涉及的知识从三年级教材上移,并根据新课标要求进行调整,学生已具备相关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观察力、判断力、思维能力已达到一定要求,并且易接受新鲜事物,能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判断,并为下一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判断,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2、使学生学会记录事件发生的结果,初步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会比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3、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理解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难点: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教法学法】教法:情境教学问题教学引探式教学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准备】课件卡片自制转盘骰子棋子、盒子若干【教学设想】本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对统计可能性教学的要求,以教材和生活素材为载体,何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使数学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直观,课堂容量增加,充满活力。教学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亲历活动的全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一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小的礼物,猜一猜是什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可能是文具,可能是玩具,可能是书….2.师揭题:学生说的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数学上都是些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大小事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可能性和可能性大小)【设计意图】创设接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探究新知(一)指导探究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出示例1(多媒体展示):下周班会,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但节目形式不能重复,每个类型只能有一个节目,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每一个同学演什么节目呢?组织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会想到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2.活动设计: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预设)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3.抽签指生抽一张。(以抽到跳舞为例)师引导:如果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预设)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指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找生抽一张,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以学生抽到的是朗诵为例)4.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预设)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卡片了。【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亲历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实验数据,感受体验可能性中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和认识。5.师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