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2商鞅变法[课程标准]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一、商鞅变法前的秦国1.秦襄公时,拥立周平王有功,被封为诸侯。2.秦穆公时,成为诸侯大国。企图向东拓展,参与中原争霸未果。3.秦献公即位后,实行改革,便于向东扩展。4.秦孝公时,决心彻底改变秦国卑弱的局面。发出求贤令,将商鞅招到秦国,从而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变法运动。[教材互补]秦国位处西部,据有今陕西省大部和甘肃省一部分,与西部各族为邻。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曾“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步入春秋强国的行列。然而,秦国毕竟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落后。(人教版)[归纳总结]对商鞅变法背景的理解可从以下三方面思考:(1)必要性:秦国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地位低下、文化上社会风习落后;(2)可能性:偏处西部、前代变法经验、孝公支持、商鞅到来;(3)准备:商鞅阐述变革、舌战保守派、取信于民。深化探究材料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思考秦孝公为什么要颁布《求贤令》呢?结果如何?答案(1)原因:当时秦国力量弱小,东方各国都看不起秦国。秦孝公想改变落后的面貌,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2)结果:吸引了各方有识之士来到秦国效力,商鞅正是在“求贤令”的感召下来到秦国的。二、商鞅第一次变法1.概况: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以政治改革为主,辅之以相应的经济改革。2.主要措施(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2)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4)“燔诗书而明法令”,整肃吏治。3.作用:国力日益强盛,对外战争接连取得胜利。[教材互补]实行什伍、连坐制度。秦国原先的乡镇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定居点。商鞅变法时,为了加强管理,对居民进行户籍登记,以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实行连坐制度。规定什伍之内相互有告奸、举盗的责任,一家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人民版)[重点精讲]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的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深化探究探究点1变法的开始材料“徙木立信”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商鞅刚刚上任后,请求用国王的名义发布一个公告——“谁能把北城门口的一根百十斤重的木头,扛到南城门口,就赏五十两金子”。结果,百姓看到以后,都不相信他的话。最后,终于有一个百姓站了出来,把那根木头扛过去了。商鞅当场兑现奖励,秦国百姓对他的话从此非常信服。思考“徙木立信”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商鞅的这一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商鞅言行一致。“徙木立信”使商鞅赢得了秦国民众对其变法的支持,保证了变法法令的顺利推行。探究点2奖励军功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十世纪图一秦国武士复原图图二商鞅戟思考(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秦国建立了以军功奖赏为中心的__________制度,废除了“____________”。(2)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答案(1)二十等爵制,世卿世禄制(2)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三、商鞅第二次变法1.概况:开始于公元前350年,以经济改革为主,辅之以政治改革,把变法全面引向深入,加快富国强兵的进程。2.措施(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从法律上维护了土地私有制。(2)改革赋税制度,实行“舍地而税人”。(3)统一度量衡。(4)普及县制。(5)改革秦国风俗。3.影响:“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开始转向兼并战争。[重点精讲]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