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空观念·线索特征]二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美苏同盟关系破裂,两极格局形成,并相互对峙,导致了“冷战”与“热战”并存局面,在20世纪50年代演变为美苏争霸。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国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第23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了解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及形成的基本过程。理解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和表现。认识“冷战”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双重影响。从盟国到对手1.原因:二战中,美、英与苏联结成同盟,共同反对法西斯。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关系恶化,苏联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东欧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形成社会主义阵营。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头号强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企图遏制苏联,美、苏变成对手。2.“冷战”(1)“冷战”的信号: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演说,呼吁美英合作,对付苏联。(2)提出: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后来称为“杜鲁门主义”。(3)影响: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北约与华约的对峙1.美国的“冷战”政策(1)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2)军事上,建立北约。1949年,美国发起成立12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全球。2.苏联建立华约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各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组成了针对西方的军事政治同盟。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矛盾成为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国际局势的持续紧张1.表现(1)德国分裂:在苏、美、英、法分区占领之下,分别成立了西占区的“联邦德国”和东占区的“民主德国”。(2)朝鲜战争:美、苏两国以北纬38°线为界分占朝鲜半岛南北,成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组织“联合国军”侵略朝鲜,危害新中国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议。(3)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从越南撤军。(4)古巴导弹危机: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获得胜利。1962年,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国派出军舰封锁古巴,苏联让步,危机解除。2.影响(1)积极: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都不敢轻易动武,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2)消极:全面的“冷战”和局部的“热战”交替发生,天下仍然很不太平。【名师指津】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近三百年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两极为主的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易错提醒】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2.马歇尔计划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其带有政治目的。美国之所以对欧洲实施援助计划是为了复兴西欧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进而达到遏制共产主义以及控制西欧的目的。3.“冷战”并不等于没有战争。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也出现了局部热战,最著名的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热战虽不能改变当时“冷战”的整体国际关系格局,但也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轻巧识记】1.“一、二、三”认识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冷战”下的国际关系【特别提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