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四项原则及三点策略长春市宽城区老师进修学校于静波陈晶刘淑玲在贯彻课程纲要精神,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我们结合课程改革精神,依据我区课堂教学的实际,制定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四项原则及三点策略。一、四项原则:1、1、成功与失败相并论,重在反思,突出真实性的原则。实验定位的导向性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倡导“一切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一切从学生的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发。”实验过程要真实的显现,实事求是。引导管理者、实验者明确,在课改的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相伴相随,在通向成功的路上,要勇于面对失败,善于感悟失败,勤于总结失败,将失败作为资源,作为成功的基石,在反思的过程中转化为成功。2、过程与结果相呼应,重在探索,突出连续性的原则。在实践的过程中,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同时,将每一次实践的结果,作为下步探索的起点,形成“实践——反思——提升——再实践——再反思——再提升”的良性循环,使研究的内容及探索的规律形成体系。3、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重在提炼,突出创新性的原则。对传统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精华要及时给与提炼,同时做到与现代教学的新理念有机结合,形成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教材观,促进新课程的落实。4、共性与个性相交叉,重在发展,突出均衡性的原则。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把握共性——面的研究、面的提升,又要把握个性——点的提高,共性与个性相交叉,局部突破,整体推进,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努力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二、三点策略:策略一、转变教师培训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是教师要有全新的课程理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行为。因此,在新、旧教育理念相互碰撞,新的教学理念即将成为教师的教学思想的时候,教师培训方式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成为了学校的急需,教师学习方式由灌输型向互动型转变成为了教师的急需。基于两个转变,两个急需,突出培训的三个特点,规划教师培训历经的三个阶段。(一)、培训的三个特点:1、坚持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校长、教师、家长五个层面一起抓,体现一个“全”字,突出层次化。通过培训行政部门要成为实施课程改革的决策者、监督者,教研部门要成为实施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指导者,基层校长、教师要成为实施课程改革的管理者、实验者,学生家长要成为实施课改的参与者、支持者。2、组织新颖高效的培训形式,体现一个“活”字,突出多样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需求式、互动式、自主式与组织接受式相结合。变单项单边传授为双向互动式学习,变计划固定式传授为自主需求式学习。3、注入全新的培训内容,体现一个“新”字,突出主题化。新纲要、新课标、新理念、新课例、新行为。(二)、培训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急风暴雨式的通识培训,让教师解读课程纲要及课程标准,掌握新课程理念——洗脑;这期间,我们将向教师推荐最前沿的通识培训的书籍;开发信息源,下发通过多种渠道,下载、搜集、整理的学习资料;邀请省、市课改专家来我区做“纲要”解读专题讲座;邀请全国名师、特级教师为我区全体教师做主题为“课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讲座。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形成共识。让五个层面的学习者能尽快了解新课程,掌握新理念,熟悉新教材。“头脑风暴式的学习”给管理者、实验者洗脑,充电。第二阶段,雪中送炭式的需求培训,教师掌握的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融合;这期间,我们将针对新课程的理论依据、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和知识背景、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评价方式、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换和行为方式转变等教师急需了解和解决的问题进行培训。在培训中,我们将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