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散文的能力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仿写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鉴赏文章清丽、晓畅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的主观感情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指导1.初读课文。生字认知,给每段标上段号。2.上网查找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二)导语设计齐背杜甫的《登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登高》中,杜甫以萧瑟、悲凉的清秋意象,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千愁与生命百恨,使其成为“悲秋作品中的扛鼎之作”。悲秋之情古人有之,今人亦有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故都的秋》,看看近代散文大家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寄寓了他怎样的情怀?(三)解题“故都”在哪儿?作者为什么不说“北京”或“北平”呢?1明确:“故乡”“故人”“故国”“故土”,言“故”本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神游故都,观秋色,赏秋景,闻秋声,品秋味。(四).自主、合作、探究1、美读全文,整体感知。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1、2段的朗读及体现课文意境画面,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3段,请一女生读4、5段,一男生读6-—11段,女生齐读12段,男生齐读13段,全班齐读14段。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朗读指导: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鉴赏文章的画面美1)思考:快速浏览全文,明确故都的秋有何特色?这些特色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明确:第一段。“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眼,概括了故都秋的特色。|3至11段是集中描写特色的段落。2)如果说“故都的秋”就好似一组中国水墨画,那么这组画由哪几个画面组成呢?(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拟标题)明确:秋院蓝朵、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奇景3)既然作者笔下的秋景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是不是景物一点声音也没有,万籁俱寂呢?明确:不是,有鸽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息列索落应是风雨交加,如果没有风,那么雨就会“润物细无声”|还有清扫落蕊的声音。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写这么多声音却越发让人觉得寂静,是因为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4)故都的秋声是这样的寂静,那么故都的秋色呢,是否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金秋?明确:青天、蓝朵、落蕊、枣子、青布单衣|故都的秋集中了黑白蓝灰等多种冷色调。枣子熟了虽是红的,但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5)合作探究:诗人梁小斌在他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写道: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2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美丽的思想。我们来看看,在《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在故都,“秋”可写的东西很多,有火一样的香山红叶,有明镜般的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