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第第2121课课第第2121课课1.1.背景背景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改革的?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⑶苏共二十大(1956“秘密报告”)⑵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3)一、赫鲁晓夫改革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影响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也影响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思考?从上面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危害?有何危害?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日益显露端日益显露苏联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苏联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2.2.内容:内容:农业工业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赫鲁晓夫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提示:(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3.3.结果及原因结果及原因原因:结果:有一定成效,最终失败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1906年-1982年,曾任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在工业方面(重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2、改革的结果(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0100200300400500600工业利润(卢布)19651970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世界现代史》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054858197810541400潜射导弹196865612119786561015战略轰炸机19685451551978432135核弹头1968430013001978110004500现役武装部队19683503401978210440坦克196885003240019781050050000战术飞机196851004000197845004600水面战舰19683603201978172240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2)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点是什么?①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方面,都涉及经济和政治领域,但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④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