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材分析】本文讲述的是音乐家肖邦在自己的祖国波兰被占领之后,流落异乡,但是不忘亡国之恨,忘我地创作歌曲,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感人故事。整篇文章传递出肖邦对祖国浓浓的爱。本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因为祖国被列强被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第二自然段独立成为第二部分,介绍了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自己的亲人。第三、四自然段为第三部分,详细描述了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为动人的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第五、六自然段为最后一部分,写肖邦与世长辞,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在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致的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抓住这一主线,因文悟道以取得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的效果。【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朗读上,已具备初步的朗读能力,只是在如何结合文本内容,把握文本基调,读得有感情上还需要引领;在阅读领悟上,感悟爱国之情已不陌生,只是对肖邦不够熟悉,不理解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表达自己爱国之情的方式;写作上,已经具备了识记、理解生字词的基本能力,只是对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接受起来还不是很容易,教师需要给予点拨和指导。【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文在讲授时,先让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难懂的字词,理情文章脉络,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初步学习音乐家爱国之情的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主人公浓浓的爱国之情。然后抓住贯穿整篇文章的情感主线,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关键段落,力求使学生可以领悟文中所传递出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熟练掌握课文中的8个生字。3.查字典,解释课后加点的字,并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4.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学难点】着重理解感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1.肖邦的画像。2.肖邦的音乐磁带。3.收集有关的爱国故事和诗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复习导入;品悟课文第二部分;品悟课文第三部分;学习课文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学案(教师活动)导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读了课文,并且已经精心讲解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通过上节讨论交流。课的学习,大家说一说,我们都掌握了哪些信息?二、品悟课文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1.教师引导: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的手里时,肖邦悲愤交加,忍痛离国。不过在离国之前,却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朗读第二自然段。2.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描述了哪几个画面?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找出相关的句子。3.学生们找出来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大家想一想从这些话中,能读懂什么寓意?有什么深切的感受?4.面对老师和同学的神情送别,肖邦是怎样的表现?教师1.齐声朗读课文。2.学生指名回答问题:师生离别。3.学生交流后回答:“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自己要与朝夕相处的同学分开,送别时,大概会对同学说什么?教师:也许大家也会觉得千言万语,都不如《即使你远在他乡》这首送别曲来得实在。(播放歌曲)学生静静地感受其中浓浓的爱国之情。在整段中,作者没有记述肖邦的任何言语,但肖邦绝对不可能一句话没说,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