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第一章学会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正确理解和体味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是阅读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提出了“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的要求。正如一砖一瓦是万丈高楼的组成材料一样,词语就是一篇文章的建筑材料。因而,阅读一篇文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体味词语的意义和作用。1、体味词语的意义我们知道,阅读中理解词语的基本要求是正确选择有关义项。大量常用词的义项都不止一个,一个词可以这样讲,也可以那样讲,但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中,它的意思都是确定的。如《背影》中的“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中的“颓唐”,在词典中有“精神委靡”和“衰颓败落”两种解释,但在这儿确定是“衰颓败落”的意思。如果不能正确选择义项,阅读就会很困难。但仅仅只有这种能力还不够,这只是掌握词语的词典义,也就是词语的基本义,汉语还有一种“语境义”,即词语由于有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词语的基本意义被具体化或被引申化、比喻化了,也就是词语有了引申义和比喻义了。如“含蓄”这个词,基本义是“含而不露”的意思,但在“蜡烛在含蓄地燃烧着”中的意思就有了特定的含义,它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蜡烛默默燃烧的情景,渲染了一种静谧诗意的氛围。2、体味词语的语境义的主要方法(1)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阅读中,有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必须认真弄清楚。如《苏州园林》中“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此句中“那”如不搞清楚,整句话的意思必然是模糊的,“那”指的是“广漆”,而不是其他事物。可见,只有把词语指代的内容了解清楚,才能把文章理解得透彻明白。(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括的内容这里主要是指从文章的思路脉络上着眼,来体会词语所概括的内容。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则可以看作全文抒写的复杂内心活动的概括,向来被称为本篇的“文眼”。又如《藤野先生》中的“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中的“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物以稀为贵”是一种诙谐的说法,联系上下文可以概括出,这反映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也反映了作者感受到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再如生活中常说“他碰了一串钉子”,概括“钉子”仅从上下文还不够,还宜联系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来理解,如可理解为受到一系列“打击”“挫折”等。在文章阅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具有这样的概括作用的词语,善于体味这类词语对于阅读文章很有益处。(3)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吕叔湘先生说:“一般所说一个词的意义实际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意义,或者叫作概念意义;另一部分是附加意义。”(《吕叔湘语文论文集》)也就是说,许多词语出了具有某些概念意义之外,还有其他的表达效果。如:“我在海洋上远航过,我在天空中飞行过,但在我们的母亲河流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刘白羽《长江三峡》)“母亲”这个词的概念意义是“有子女的女子”,但在这句话中它又渲染出一种十分关切的意味,一种不仅诚挚地热爱而且还引以为豪的感情,这就是词语的附加意义。词语的附加意义一般伴着它的运用,在表达中才体现得更为明显。多以把它列入词语的特定表达意义之中。词语附加意义,可以从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形象感受、语体特点、风格特点等方面来揣摩。如“实在是标致极了”中的“标致”表达了对“爱国青年”不学无术的丑态的讽刺,运用反语,增强了讽刺效果。总之,对词语特定表达意义的理解,需要较高的语文修养。而这种语文修养,只有通过反复体味才能获得。3、体味词语的作用体味词语的作用要从历届词语的语境义、理解句义入手,主要有两种方法:(1)替换法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作用。如毛泽东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横渡”改为“渡过”行不行,为什么?通过比较品析,我们不难品味出“渡过”仅有一般性“通过”的意思,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