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今年读的第一本书是德国作家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与书相遇须要机缘与一本书相遇,就像与一个挚友相遇一样,是须要缘分的。这本书出版于1859年,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发行,我得知有这样一本书,是近期在仇老师共享的一篇微信文章“要么庸俗,要么孤独”第1页共11页里边。仇老师是我师范的班主任,刚毕业的时候曾经让他举荐一些书给我看,他举荐了《南方周末》,我每年都会订阅,每期都会阅读。这本书算是他间接地举荐吧。看了简洁的介绍后,我就确定买这本书来读。这本书假如早几年我遇到,不肯定会选择读。就如人在不同的阶段,会选择不同的挚友一样,当你的人生阅历和心智达到肯定层次后,才能遇到那个你认为合适的挚友。和书相遇,也是一样。2.一句话概括一本书这不是一本简单读的书,扉页上只写了一句话“大自然究竟能否第2页共11页究诘呢?——歌德”“究诘”是什么意思呢?通过查阅才知道,是“深究追问”的意思。扉页里只有这一句话,有什么内涵呢?这里的“大自然”包括了哪些范围呢?比如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吗?“深究追问”是引导我们通过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去深思背后的缘由吗?文字越多,好像更简单理解其中的意思。简洁的一句话,反而更耐人寻味了。3.读者需具备的三个条件第3页共11页在第一版的序言中,作者提出了阅读这本书的三个条件:一是须要耐性,这是从一种信念中吸取的耐性,即深信在读其次遍时,对于很多东西,甚至全部一切的东西,都会有完全不同于前此的眼光来了解。作者的要求,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对于一本题材很深的书,要想驾驭其中的思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有足够的耐性,是无法完成的。二是在阅读本书之前,请先读本书的序论。这篇序论并不在这本书的篇幅中,而是在五年前以《充分依据律的四重根——一篇哲学论第4页共11页文》为题就已出版了的一本书。不先熟识这个序论,不先有一段预习功夫,要正确理解本书是根本不行能的。关于序论这本书,我没有去找,先这样试着去读。果真在第一章里边就有许多内容涉及到“依据律”的内容。因为对“依据律”的概念不理解,在阅读相关内容的时候,就看不懂了。看来,学习新的事物是须要肯定基础的,缺乏了这些基础,学习就会受阻。想起了平常的数学教学,为了让学生对于新授的学问能够比较好的理解,老师首先应当思索这个内容须要哪些基础,学生是否具备,假如不具备,就须要指导学生先去打算好,再学习新的学问。第5页共11页但就是这样的常识,却被许多老师忽视了,我们常常在埋怨学生听了还不会的同时,是否须要去反思,是老师“教”的的活动脱节了呢?三是须要读者熟识两千年来出现于哲学上最重要的和我们又如此相近的一个现象:康德的主要著作。假如读者已接受了远古印度才智的洗礼,并已消化了这种才智,那么就有了最最好的打算来倾听我要对他讲解并描述的东西了。哲学的著作我没有读过,更谈不上古印度的才智了。虽然如此,我还是确定读下去。读者应当具备的三个条件中,我只有第一个条件“耐性”牵强具第6页共11页备,为什么还要读下去呢?4.为什么会对读者提要求呢?作者在书中说到“我怎么敢于在向公众供应一本书时提出这很多要求和条件呢?其中前面的两个要求又是那么僭妄(超越本分),那么跋扈?”他的说明有以下几点:一是希望读者为了他刚好警告了他们不要在这本书上奢侈一个小时,能够对我多少有点儿谢意。因为不满意我所提出的要求,即令读完这本书也不能有什么收获,所以根本就可丢开不读。二是当某些人在本书中一点也找不到他们以为正是要在这儿第7页共11页寻求的那些东西时,他们将是如何不快地悲观啊!三是只有少数人,用不平凡的思维方式或能消受这本书,作者情愿安静地、谦逊地等待这些少数人。叔本华对他的.读者提出近似苛刻的要求,在现在看来更是一种对读者极其负责任的看法。在序言里边,他没有说这本书里边的思想有多么宏大,没有说读者读完后,会对读者产生怎样的影响。反而警告读者不要轻易去读。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许多的书籍都会极力宣扬这本书的功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