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品质和生活品质的关系一个不会生活的人也不会学习,同样,不会学习的人也不懂得生活。生活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生活质量是对这种存在的结论性评价。所谓“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生命观,还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价值观,再如“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等,形成这些不同的人生态度都与其生活经历、个人体验的不同有很大关系,其实也都是由不同的生活品质决定的。什么是生活品质呢?有的家长曾问: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有什么区别?我解释道:“生活质量是实际结果评价,而生活品质是主体属性评价。”生活品质包括三方面:生活行为、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这三者尤以行为最重。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有目的的活动,是态度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因为所有的结果都是由于行为引发的。光有想法,没有行动是不会有结果的。为什么有的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空有一腔雄心壮志,没有行为也不会有结果的。从行为方式和内容来看,行为分重复行为和创新行为两种类型。比如人们总要吃饭、洗澡、放松、娱乐等,这类行为叫重复行为。但有时也要做许多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即创新行为。例如人们会说:我头一次参加葬礼。对于如何到达葬礼的现场需要用熟悉的重复的经验来完成,但葬礼本身对这个人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所谓创新总是伴随着过去的体验。行为不仅以重复为主,而且即便是具有创新性的事件也深深地带着习惯的烙印。大量的重复也就形成了习惯,为什么教育家总提醒家长要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就是这个道理。好的习惯会帮助、提高你得到好的生活质量。而不好的生活习惯会给你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习惯的养成来源也受限于态度和能力。但行为的表现又同时受能力和态度的影响。那个用脚写字的人有这样的习惯通常是由于双臂残缺而得来的,一般体格正常的人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态度即是认识、精神、情绪的综合体现,态度对人的影响也很直接,是“为”与“不为”的问题,还是“能”与“不能”的问题。可悲的是,很多正常的人反而不如那些残疾人做得更好。看起来是“挟泰山以跨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的现实,身残志坚者往往能置死地而后生,异军突起,做出超越常人的事迹来,我们的海迪大姐即如此。依此类推,学习品质和生活品质一样也可分为三个部分: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实际上,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与他具备什么样的学习品质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