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学校:新舟中学授课教师:常顺喜2015年4月8日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课,本单元通过相对简短的两课,概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和创新的主要线索,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伟人的三项政策。依据重难点,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以学生分组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自主获取并讨论得出结论。尤其是打破历史课堂中枯燥的背景分析,将比较艰涩和无序的背景以一个情景模拟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但易于理解,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材最后的内容以当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与社会的热情,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强历史学科的实效性。【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教学重、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及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难点: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及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交流——小组合作探究——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动贯穿其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感受历史)以学生分角色模拟扮演当时的农民和列宁的内心独白作为导入。二、分组讨论探究:共分四个小组,分别为:A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领导小组、B组:新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组:斯大林模式研究会、D组:中国政府智囊团,E组: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院。依据课本和小组讨论,围绕所发材料提示的问题,各组开始探究。2A共产主义政策领导小组:依据课本及课本小字内容、相关图片,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问题:1战时共产主义的国际国内背景2主要内容3在当时发挥的巨大作用4特点5如何评价(从积极作用和弊端两方面考虑)B新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依据课本及课本小字内容、相关图片,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问题:1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2主要内容(从农业、工业、贸易、分配制度等方面入手,力求详细具体)3新经济政策“新”在什么地方4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不同5如何评价C斯大林模式研究会:依据课本及课本小字内容、相关图片,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问题:1什么叫斯大林模式2为什么要实行斯大林模式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工业、经济体制、农业等方面)4斯大林模式实行后取得了那些成就5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从正反两方面)D中国政府智囊团:依据课本及课本小字内容、相关图片,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问题:1斯大林模式对中国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重大影响,有何体现(举例说明)2对我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3如何认识改革的作用E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院:根据当前我国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市化建设,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三、汇报研究成果:各小组按ABCDE顺序依次汇报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发言,组内成员可提示并补充。四、教师点评与小结背景:国际、国内目的:巩固新生政权内容:农业、工业、贸易、分配制度特点:战时、共产主义评价:积极与消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