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火的节日[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2.朗读课文,了解火把节的由来,感受节日欢快、热烈的氛围。[教学建议]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火把节”的资料,使学生对火把节的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老师可以根据情况准备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丰富学生对火把节、对少数民族的认识。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可按如下思路进行教学:①初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理清文章叙述顺序。②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介绍了火把节的哪几个方面,找出体现火把节欢快、热烈气氛的词语或句子。③品读课文,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段,结合搜集的资料,交流学习体会,积累语言。3.读写结合本单元学习了两篇介绍民风民俗的文章,可以进行一次小练笔,引导学生仿照《北京的春节》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家乡的春节;也可以仿照《火的节日》写写自己熟悉的一种民间节日。4.结合学生和老师准备的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参考资料]1.那家伦:白族,1938年生于云南大理。1950年参军从医,后改行从事军事文学创作与编辑工作。几十年来,发表大量散文、小说、散文诗、诗歌、电影文学、文艺评论以及杂文随笔等。其作品民族特色浓郁。2.傣族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历正月。节日一般持续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傣族人爱水,崇尚水,因此,被称为“水的民族”。随着优美的傣族音乐,成千上万的人翩翩起舞,边跳边呼喊“水!水!”喊声动地,鼓锣之声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相互泼水以示祝福,初始由掸变扬,继而由扬变泼,由泼变倒,变倾,最后每个人都成了“水做的人”。泼水节,是傣家的狂欢节。【教学设计举例】[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2.朗读课文,了解火把节的来由,感受节日喜庆的气氛。[教学重点]了解火把节的来由,感受火把节欢快、热烈的气氛。[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火把节的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师:课前大家都搜集了很多有关白族火把节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展示资料)2.同学们对白族火把节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随着白族作家那家伦走进《火的节日》。板书课题:火的节日1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桌互相帮忙解决。2.出示下列词语,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船舷祭奠寡不敌众气氛婴儿喷香其中容易错误的读音,提醒大家注意:船舷(xián)喷(pèn)香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三、品读课文,感受气氛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重复句式,可以渲染气氛)2.默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火把节的哪些方面?(火把节的来由、火把节的经过)3.简单说说火把节的来由。火把象征着什么?为什么?4.火把节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仔细阅读课文7—1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文中能体现火把节欢快、热烈气氛的词语或句子。5.学生反馈。指导朗读重点句段。句子:啊,整个村子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彩旗飘动,红灯闪烁,鞭炮声和锣鼓声此起彼落。段落:夜幕降临……爱美的姑娘……爱甜的小伙儿……贴着喜字……段落:在鼓乐和欢呼声中隆重的点火把的仪式开始了,……抢……6.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情节和大家分享。(可以读原文,也可以边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边用自己的话说。)四、作业1.抄写8个要求会写的字,想想哪些字容易写错。2.搜集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的相关资料。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同桌检查,反馈:哪些字错得比较多,错在哪里,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字记住吗?2.回顾课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火的节日?3.说说火把节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二、分析写作方法1.学生总结课文的叙述顺序。火把节来临——火把节的由来——火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