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争鸣王峰先生的《<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新课导入集锦》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新课导入集锦》两文,拜读之时,满目新奇,然新则新矣奇亦奇也,却也使人疑团丛生——历史课的导入就是讲一些新奇的故事吗?“导入”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外,还要渗透主题,交待背景,启发和帮助学生调整好学习的思维定势,引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结构的重新调度,以便作好接受新知识的必要准备,使学生做到在旧有知识基础上去探索新知识。有鉴于此,笔者根据王峰先生提供的案例,提出历史课导入的“五要五忌”,就教于王峰先生和各位专家。一、注重导向性,忌目标岐出请看王峰先生设计的“国民革命的失败”一课的案例:1956年,一个探险队来到北极。这里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正行走间,突然发现一只北极熊。探险家们一个个都兴奋起来,他们端起枪,不一会儿就把那个笨家伙儿打死了。接着大家围在一起,品尝着营养丰富、别有风味的熊肝。谁知,不一会儿这些探险家们便一个个东倒西歪,头晕腹泻,都像得了重病似的。这是为什么呢?后来人们搞清,熊肝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如果一次吃得过多,不仅起不到营养身体的作用,反而会引起中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雇用了许多科学家为它搞情报工作。其中,有几位科学家组成了一个名叫“艾尔索斯”的组织,专门刺探法西斯德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起初,艾尔索斯从获得的情报中了解到,德国人的原子弹研究机构工作效率很差,很少有所成就。但是,后来情况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艾尔索斯”发觉德国人正在大量囤积一种叫“钍”的化学元素。钍是制造原子弹最后阶段历史课导入的“五要五忌”——与王峰先生商榷徐仁云观点争鸣所需要的元素,到了大量使用钍的时候,离原子弹研制成功之日就不远了。这下子“艾尔索斯”紧张起来了,想方设法刺探情报。后来,终于追踪到了德国一家化学公司里,发现正是这家公司囤积了大量的钍。可是,这家公司没有一样设备可以证明正在制造原子弹。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家公司正在制造一种牙膏——钍化牙膏。为了垄断市场,囤积了全部能搞到手的钍。到这时候“艾尔索斯”的成员们才知道是一场虚惊。英国首相威尔森在一次演说正进行到一半时台下有人喊:“狗屎!垃圾!”这分明是指责他演讲的内容。但威尔森这位干练的政治家却微笑着装糊涂:“狗屎垃圾?公共卫生?各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这个社会问题。”就这样他不但没有陷入困境,反而赢得一片喝彩。上述故事说明了什么呢?一、干什么都应该有个度,过犹不及,此之谓也。二、尽管有时候是虚惊一场,但保持高度警惕性还是有必要的。三、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具有随机应变的本领。以此三点来衡量,陈独秀明显还不是一个多么成熟的政治家为什么这么说?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学习第四节——国民革命的失败。笔者认为:导入的目的是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导向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故“导入”的设计应准确地指向课题内容的总目标。《国民革命的失败》一节的内容是:国民革命怎样失败?为什么失败?有何经验教训?很清楚;本节难点是分析失败的原因,重点是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王峰先生的三个故事,与国民大革命毫无关系,虽然学生可能觉得有趣,但决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到特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上来的,反而会使兴奋点集中在三个故事上。其次,王峰先生讲三个故事,是想说明“陈独秀还不是一个多么成熟的政治家”,这仍旧背离“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学目标,因为王峰先生并没有进一步引导说:这是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观点争鸣再退一步,即使说了,对本课的学习目标还是偏离的。因为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反革命势力(包括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国民党右派)的强大。如果把“国民革命的失败”指向陈独秀的“不成熟”,也是一种误导而且可能会无意中宣扬了“成也一人,败也一人”的唯心史观。二、强化针对性,忌无的放矢《鸦片战争》一课的导入,王峰先生是这样设计的。故事一:外国某工厂有一台机器出现故障,本厂技工无论怎样捣腾都无法修复,只好请厂外专家来。外来的和尚会不会念经?事实证明会。该专家打量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