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度一、传染病监测是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及影响因素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用于指导和评价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要切实加强传染病监测的组织管理,做好技术、相关设施及设备、人员的落实。二、要按照卫生部、省、市各种传染病监测方案或工作指南,明确信息的分发和使用,及时下发和学习有关病例定义和分类、病例的报告要求(方式和程序及原始报告和报表格式)、病例的调查和标本采集、数据管理和分析、信息利用(发布、反馈和上报)、监测中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等内容、监测系统绩效的绩效的指控指标等。三、根据各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结合实际,科学的确立监测哨点和人群,明确监测对象和监测方法,严格遵守程序,规范报告、调查、分析、通报、预测和检索传染病疫情,大力提高监测覆盖范围和监测频率。四、有计划地开展监测系统内各级人员的系统培训,提高工作水平。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规范工作行为,实行奖惩制度,定期开展督导、考评和评价。五、传染病疫情报告按《传染病防治法》报告的内容、方式、程序,及时登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实施网络直报。六、法定传染病和因病死亡及国家调整的综合疾病监测按照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要求进行,充分发挥其对法定传染病疫情的校正和补充作用。七、救灾防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要遵循应急、预警、常态管理的结合,当自然灾害发生和灾后一个时期内,积极收集、分析与报告传染病疫情及有关因素,果断采取救灾防病措施。及时发现和掌握传染病暴发和流行、中毒在内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提供预防控制信息支持。八、根据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不明原因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hiv、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监测方案要求,加强监测系统建设,更新和补充检测设第1页共6页备仪器,完善设施,强化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主动开展监测和实验室检测,提高监测灵敏性和特异性。第二篇:传染病监测制度传染病监测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为了提高医生传染病病例的敏感性,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制定本制度。一、传染病的报告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依法报告”的原则,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为传染病的法定报告人,任何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二、凡属法定传染病中的甲、乙、丙类传染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时限及时准确地做好疫情报告。1.发现传染病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无论患者是否为本地户藉,是否为本地常驻人员,均应报告。2.首诊医生负责制,医务人员在接诊时,收治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人,应于2小时内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并填写报告卡,对乙类丙类传染病,在24小时内进行报告。3.按《传染病报告卡》的内容填写三、防保科每月收集,检查核对传染病报告情况。四、新参加工作的医护人员和实习人员须进行培训。五、疫情报告人员和防保科工作人员对传染病疫情保密,不得泄露疫情。六、节假日安排人员值班,及时报告各类传染病。第三篇: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环节之一,为了加强我院疫情报告,做到及时、准确,不漏报、不错报、不瞒报、不缓报、不谎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疫情管理制度如下:1、全院每个医务人员均为疫情报告责任人,都有法定传染病报告的义务。对发现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向卫生防疫站报告。第2页共6页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禽病毒、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