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管理模式思考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面临的新的长期课题,也是基层党组织需要力求攻克的重大难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党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强、流动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类型也越来越复杂,这给我们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立保持流动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流动党员的特点,改革流动党员传统管理模式。一、流动党员传统管理模式的表现管理模式,是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形式,它是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管理的传统习惯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的反映。所谓流动党员传统管理模式,它就是受计划经济体制下思维定势的影响,习惯地把流动党员当作被动的、静态的、无个性的个体,封闭、单方面、保守地实施管理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稳定性,就直接影响我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也正因为此,改革流动党员传统管理模式,并非易事。其在工作实践中常常表现为:1、就建党组织而言,存在一边在辛苦建、另一边在逐步散的现象。实际工作中,流出地建组织也好,流入地建组织也好,存在“三难”。一是落实人头难。部分流入的党员不愿暴露身份,部分流出的党员不确定流向等,增加了组建组织的难度。二是稳固组织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起来的组织,可能因为组织所依托单位的消亡或党员的流动分散,而难以长期维系。三是管理组织难。本地所建党组织,街道社区也好,职能部门也好,均多少显得缺力量管;外地所建党组织,本地跨长线疲于管,当地难沟通疏于管,从而存在流动党员的组织一边在辛苦建、另一边在逐步散的现象。2、就流动党员而言,存在一边在大力“双找”、另一边在失去联系的现象。借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大气候,各地各单位大力“双找”,取得明显效果。但在联系流动党员上,仍然存在“三热三冷”。一是党组织和党员积极促成“归队回家”,但第1页共8页需要社会单位配合时不尽如意,或者不愿为组织提供本单位党员的基本情况,或者不愿为党员回归组织提供方便,表现为“党内热,社会冷”。二是组织找党员积极,历尽千辛万苦加强与流动党员的联系,但党员找组织不主动,主要存在几个担心,如担心暴露身份后老板不支持,担心群众不理解,担心耽误务工时间,担心当地党员不欢迎等,部分党员甚至千方百计地躲避组织,表现为“组织热、个人冷”。三是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联系,大多只看到流动党员和其他党员一样,应该是思想境界高于一般群众的“优秀分子”,而忽略了他们仍然是普普通通的人,是需要得到组织更多关心和帮助的人,从而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就当作传统的纯粹的管理,轻视甚至缺失服务,表现为“管理热、服务冷”,从而导致了一边在大力“双找”流动党员,另一边在失去联系。3、就管理制度而言,存在一边在不断出台、另一边却有章难依的现象。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各地各单位已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但实际工作中,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仍然有“三多三少”,即:出台多、完善少,内容多、坚持少,要求多、宣传少。或者夸大流动党员管理的难度,认为对流动党员能管多少就管多少、能管到什么程度就管到什么程度,因而制度缺乏创新、管理缺乏实效;甚至有人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错误地认为流动党员不按时交纳党费、不按时过组织生活,不遵守纪律,是党组织应该严肃清理的对象,因而在流动党员中评先评优、树立宣传典型等普遍不够,其管理制度无针对性、管理措施也不切实际。二、对流动党员传统管理模式的分析流动党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党内新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生活环境等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党员已大相径庭。如果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党员管理模式来应对流动党员,自然会出现前文所述等现象。改革流动党员传统管理模式,必须找准其问题症结所在。综合起来,主要如下:1、管理力量未跟上。面对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流动迅速而频繁的现实,在流动党员的管理力量上,实际工作第2页共8页中并未相应跟上。一是机构设置“依然老套”。大多没有从事流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