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银行如何玩转金融科技?看民生银行的创新实践之路用创新定义自己——苏州分行的科技金融实践之路XX市,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一座城市。20XX年度gdp达到10716.99亿元,位居全国第六,仅次于上海、北京、重庆、天津、深圳。进出口总额达到3008.63亿美元,位居全国第四。迅猛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活跃的科技创新土壤。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r&d)的比重达到2.45%,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347家。全市77%的本土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国家首个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落户园区。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102164件和77281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2.4%和67.6%,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银行竞争异常激烈,全市的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已经达到了52家。在这样的环境中,苏州分行通过转变思路,引入创新理念和机制,大胆尝试科技金融创新时间,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竞争之路。20XX年11月,苏州分行在系统内成立了第一家专注服务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专营机构——苏州科技支行。20XX年7月,在此基础上,苏州分行又成立了全国金融系统第一家事业部运行机制的科技金融部。今年4月份,科技金融部获得了由银监总局颁发的“20XX年度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的荣誉。这些实绩和荣誉的取得,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创新制度和经营思路在支撑。科技金融部究竟在探索尝试一种怎样的全新商业模式。简单来说,可以拿“五个一工程”来形容苏州分行的科技金融事业。一种模式依托交通银行首家、苏州地区首家科技支行,创新推出了第1页共5页“银行+政府+担保+保险+创投”的科技金融“苏州模式”,整合资源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加贴心、全面的金融服务。实现了银行从“单一债权供给者”向综合化“金融集成商”的转变。截至20XX年3月末,苏州分行科技金融部依托创新平台,对接大市范围内的科技型企业500余家;与353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了授信业务关系,贷款余额72.71亿元;其中给予246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授信额度37.49亿元,实际提款的企业177家,贷款余额12.79亿元,户均722.71万元。一个基地依托总行博士后工作站、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苏州实验基地,打造出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形成了理论引领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良性循环之路。并将依托该产学研平台在金融论文发表、银行商业模式革新探索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与成果展示。一套产品依托创业一站通、展业一站通、卓业一站通全系列产品,形成了“科贷通”、“税融通”、“信用保证保险贷款”、“投贷通”、“股权质押贷款”等五项主打产品。尤其在客户准入的环节,摒弃了银行传统的基于企业资产额、销售与利润额的评估准入体系,开创了基于“团队、产品、市场、现金流”评估的信贷决策“交行模式”,简称“四因素分析法”。在目前已支持的246户家科技型小微企业中,有101户企业是从初创开始,首次在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占比达41%。在向我行申请授信时仍然处于亏损阶段或净资产为负的企业有45户,占比达18%。所有贷款目前没有发生逾期、欠息等违约现象。一类体系建立科技金融部,形成了“三专、四化”的服务体系。形成了专业团队为科技企业提供专属服务,实行独立化的运营团队、专业化的服务模式、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市场化的激励手段。专业专属的科技金融服务所支持的246户企业产业分布广泛,有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纳米材料、高端制造、新能源、第2页共5页动漫游戏、半导体芯片、物联网等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行业。其中,18%的企业处于孵化后期和初创早期,即公司尚未有明确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或者已有早期产品和商业模式,但仍处于亏损阶段。45%的企业处于早期成长期,公司已经有产品和商业模式,已实现收入,但尚未实现规模经济效应。22%的企业处于快速成长期,公司已经符合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销售和利润增长率增长平稳。15%的企业处于扩张期。销售和利润增长较快,基本能达到国内创业板上市要求。一个品牌科技之路,创新有道。苏州分行科技金融品牌影响力已渐渐显现。20XX年度,先后接待了包括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财政厅,各省市分行、其他银行同业机构,国内主流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