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景教学法使阅读课活起来何立晴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指出,“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做情感刺激方法之一。”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大脑在左右半球协同工作,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这样阅读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而迅速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挖掘情境因素,设计与之适应的教学情境,抓住直观形象性、情知对称性、智能暗示性、意象相似性、理念潜在性等特点,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教学:第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生活是语文之源。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依据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来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课文内容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的体会移情到课文之中,使两种情感在共同的情感的基础上融为一体,从而切身体会课文情感。第二、感官刺激,再现情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和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引入一些音乐、图画、资料等,利用他们的情感因素,创设一种美的环境,设置一些形象氛围的情境,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扪其形,从而神游其间,认识这些形象的“这一个”的特征,从而创造一种情与景、情与理相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从而奠定课文的情感基调,并叩击学生的心扉,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为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文、陶冶性情打下基础。第三、融入角色,体会情境在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复述课文、扮演角色、演课本剧、游戏等方式,融入文章角色之中,从而体会课文具体情境,理解课文内容。1、复述课文对于那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故事情节,使学生身临其境,融入课文情节之中,从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2、扮演角色人生在世,各人就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的角色,站在人物角色的立场上,贴心着意,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人物的“话”好像是自己说的。这样可以消除文章与读者的距离,那理解就更加亲切和深刻。3、演课本剧有些课文可以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使学生站在文中人物的角色立场上,走过人物的经历,理解人物的情感,感悟文章内容。第四、锤炼语言,描绘情境任何教学情境的创设,都要借助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媒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增强,如果只靠直观的教学情境,则容易导致教学的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教材难度逐渐加大,以及相应的深度和高度,一般也难于运用相应的直观性的教学情境。而教学语言则是描绘情境的法宝。如果教学语言能够做到“善于激趣、巧于启发、深于传情、工于表达”,发挥教学语言的灵活运用的极致作用,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就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读”这一环节,热衷于引导学生以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在让学生草率读过课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表现了什么思想,给了我们什么教育。或者机械地挑出文章中的一些词句,要求分析“为什么”。这种用所谓“启发”直接代替学生理解的做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浮光掠影,囫囵吞枣。这样做的结果,即使再美的文章也会被教得索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