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理论构建与操作流程(2012.3实验修订版)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研究创新学科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组所谓情境,是指情景+境地。(情境探疑教学模式≠情景探疑教学模式,请正确理解和运用。)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或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教学理念、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教学情境的意义: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教学情境的特点是: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情感性。学习情境主要指在学习获知过程中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使获知达到高效,通常这种情景伴随时代的发展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它的特征是:悬疑性或活动性、生活性、真实性。所谓“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充分利用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主的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不断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探疑(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一)理论依据“情境探疑”教学模式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出发,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心理学基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哲学认识论基础,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以“掌握学习”为课程论基础,以“优化教学理论”为教学论基础。吸收情境、尝试、目标教学法和“三疑三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教学模式的积极因素,并统帅于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学科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适宜的学习情境中,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反思创新问题,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实现教学相长。(二)功能目标1.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优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融合在教学过程中。2.本模式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利于新课程倡导的现代教学方式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3.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三)贯彻的教学原则情境化原则,目标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激励性原则,巩固性原则,评价反馈原则,创造性原则。(四)适用范围本模式主要适用于中小学、幼儿园各学科的新授课,也适用于其它课型的教学。(五)操作程序简单地说,就是在不断优化的教学情境中设疑立标、解疑构建、达标训练、评价反思、质疑再探。对应的认识程序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问题、总结问题、创新问题。1.创设情境设疑立标(5分钟)(请参考名为“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的新浪博客相关博文。)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情境”要素。设疑是引思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原则:目标性原则。基本操作:(1)设置学习情境,导入新课。(2)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定势,设疑立标可以在所有学生课前有效预习、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3—5名不同层次的学生说出不同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资料(准备题)引导或选择恰当的切入口当堂设疑,构成生成性目标;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或教师根据研读教材和课标的学段要求,补充学习目标,构成预设性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还可以继续生成学习目标。目的意义:(1)设情激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求知欲。(2)通过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确立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探究兴趣。(3)通过情境中设疑立标的过程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注意事项:(1)设疑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行为上主体优先,不能追求所有问题都由学生提出来,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2)立标建立在预习时全体学生提出问题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