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读写迁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始终是难点,更是重点。虽然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学了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积累了一定的词句,可大多数学生写起作文来还是愁眉苦脸、语言生涩。反思我们的教学,因为每一单元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比较长,大约两周一篇。学生练笔次数相对来说很少,就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脱节。阅读教学中,教师大都比较重视让学生读、说、想,学生动笔的机会不多。阅读课上,学生动笔也是写写批注,划出重点词句。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想一想、说一说都能做到,可写起来却感到非常吃力,有的班级已经出现想得挺妙,说得挺好,可写起来就寥寥几笔,典型的嘴上功夫了得,书写跟不上的现象。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学生所学的课文,精心选择写作知识训练点,进行读写迁移的训练,既强化语言运用,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机会,又促进学生读、写、想有机结合,提高运用语言写好作文的能力。由此,我们开展《作文教学读写迁移的研究》。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课题研究中实施年级是三年级——六年级学生,主要进行作文教学读写迁移的研究,达到学以致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读是基础,写是最终目标。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写关系密切。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进行读写迁移训练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模仿是学习的一种方法。儿童很善此道,因此充分发挥儿童的模仿能力,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范本,让学生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中所积累和感悟的知识进行写作,激发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而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更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三、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1、研究目标:通过课堂上精心设计的读写迁移活动,增加加学生写作训练次数,降低学生写作训练难度,激发学生写作训练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实现学生写作易写、乐写、善写的目标。2、研究内容:(1)研究三——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迁移训练点。把教材当作写作范文,就文章中突出的写作知识或语言运用等,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作文练笔点。使老师教学中目的明确,训练有点。(2)研究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适时安排写的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教学课堂上学生一定要有一定时间的动笔练习。一、二年级可能是写写字,三年级以上就可以安排仿写词,仿写句,仿写段等。课题组通过研讨课研究什么时候写,写多少合适,既不影响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的连贯性,又及时对学生进行了书面表达的练习,使读写训练相得益彰。(3)研究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整合的三级训练体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整合是个老话题,在三——六年级这个阶段,面对不同作文基础的学生我们如何把握训练梯度,课题组探究既不拔高也不降低习作要求的标准,使学生循序渐进,科学有效。四、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方法(一)精心设计每课的读写迁移训练点。学生平时作文存在一些困惑,提笔难书,结尾难收。老师的评语经常是“不够具体,语言不够生动,中心不明确”等。针对这些情况,课题组在教材中有目的的选择写作能力提高点,精心设计每课的读写迁移训练。具体迁移点表现在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头和结尾。古人云: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抓住开头、结尾的巧妙之处指导学生读中学写,仿中创新,练中悟法,是一种很便捷的好方法。如《桂林山水》一文: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结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与开头的引用诗句相呼应。能使人感到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首尾呼应。不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加以注意点拨。修辞方法。学生不能自如运用修辞方法,作文不生动是个普遍的问题。针对这一点,阅读中抓住一些佳句进行赏析仿写。如:《匆匆》的第一段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和时间的悄然流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