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13,课前准备:图片二、教学课题《桂林山水甲天下》三、教材分析“桂林山水甲天下”世人皆知,桂林的山、洞、水之美也素有“桂林三绝”之称。那么它究竟美在哪里呢?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送课文。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排比句式,了解分号的用法,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2、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前提下,背诵全文。四、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2、学生为主题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第一课时一、导入激情1.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那可是个景色秀丽的地方。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去游一游。图片http://www.nipic.com/show/4/79/4615273kfbde6e12.html揭题:桂林山水甲天下。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桂林山水,听录音或教师在读课文,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二、初读入情1.大声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2.交流。桂林山水甲天下。(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三、精读融情桂林山水何以被称天下第一呢?让我们走进桂林,细细观赏哪里的水、那里的山。(一)学习课文第二小节1.读第二小节。找出文中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词?(静、清、绿)2.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讨论交流: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理解“无瑕的翡翠”,学习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3.此时此刻,假如你坐在船头,你最想做什么?用“漓江的水真()啊!我真想()”说话。4.指导朗读: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特别注意三个“啊”的变调)5.总结学法:(1)读课文;(2)找出关键词体会;(3)融情入境,展开想象。(4)指点朗读。(二)学习课文第三小节用同样的方法,分小组协作学习。重点讨论:1.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1)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还像什么?(2)练习说话,看图展开想象:桂林的山还像_________________。2.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3.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4.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5.反复诵读课文,特别强调三个“啊”的变调: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读出韵味。五、教学反思《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对于这一课,我并不陌生,它是原先六年级教材里的一篇文章,我曾教学过好几次。但那是针对六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已有一定的水平,课文的重点、难点很好掌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不是难事,但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却是一个难点。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播放录音把他们领入文本;其次是个人读,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此外还有小组读,男女同学读等等,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从而能有所思,有所悟;比如在学生个人读中,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各自知道了什么。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作者写的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