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学设计(一)\s\up7()教学分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新课标物理选修31的第二章《恒定电流》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初中学习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入手,根据“恒定电流电路内电荷的稳定分布”分析得出串、并联电路电流关系;根据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分析得出串、并联电路电压关系,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然后从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电表的改装、电流表和电压表电路模型的建立等内容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拓展。本节内容为后续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多用电表在知识上做好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1.经历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和电压关系的理论分析过程。2.经历根据电流、电压关系和欧姆定律,推导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的过程。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对电表改装的分析讨论,提高综合运用欧姆定律、电路串并联规律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性质和特点,难点是电表量程的改装。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实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课前预习,在课堂上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由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性质和特点,同时教师引导和评价。电表量程的改装以理论应用的方式呈现,其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s\up7()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灵敏电流计、演示电流表(可拆卸演示用表)、演示电压表(可拆卸演示用表)。知识准备恒定电流电路内电荷的稳定分布、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欧姆定律等。\s\up7()导入新课[事件1]教学任务: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师生活动:复习回顾:回忆初中学习的串、并联电路特点和性质。(1)串联电路电流关系:I=I1=I2=…=In电压关系:U=U1+U2+…+Un电阻关系:R=R1+R2+…+Rn电压与电阻关系:==…=(2)并联电路电流关系:I=I1+I2+…+In电压关系:U=U1=U2=…=Un电阻关系:=++…+电流与电阻关系:I1R1=I2R2=…=InRn导入新课为深入研究串并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流、电压及电阻的关系,高中阶段如何从理论分析入手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性质和特点?设计说明:从熟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推进新课[事件2]教学任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师生活动:引导问题:如何利用高中所学习的知识,从理论上推导串并联电路电流关系?教师展示电路图学生推导:(1)串联电路电流关系。方法:恒定电流电路中各处电荷稳定分布。过程:如图,要使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荷分布保持不变,那么在相同时间内通过0、1、2、3各点的电荷量必然相等。结论: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I0=I1=I2=I3。教师展示电路图学生推导:(2)并联电路电流关系。方法:恒定电流电路中各处电荷稳定分布。过程:如图,要使并联电路中各处的电荷分布保持不变,只有在相同时间内流过干路0点的电荷量等于进入各支路1、2、3、各点的电荷量之和。结论: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0=I1+I2+I3如有不完善的问题先由各组学生互相补充,再由教师引导完善形成最终的结论。设计说明:该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只是引导其推导。[事件3]教学任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师生活动:问题引导:如何利用高中所学习的知识从理论上推导串、并联电路电压关系?教师展示电路图学生推导:(1)串联电路电压关系。方法:分析电势和电势差(电压)。过程:如图,用φ0、φ1、φ2、φ3分别表示电路中,0、1、2、3各点的电势,用U01、U12、U23、U03分别表示0与1、1与2、2与3、0与3的电势差,可分析得到U01+U12+U23=U03。结论: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U01+U12+U23=U03。教师展示电路图学生推导:(2)并联电路电压关系。方法:分析电势和电势差(电压)。过程:如图,用U1、U2、U3代表三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即有U1=U2=U3=U。结论:并联电路的总电压与各支路的电压相等U1=U2=U3=U。如有不完善的问题先由各组学生互相补充,再由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