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介绍中央民族大学陈梧桐第一单元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所谓经济结构,即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也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必修课2应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因此,这一单元的内容,不仅应讲述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还应讲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做出的努力,然后从中归纳出基本特点。古代中国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如果按照社会发展形态的先后来叙述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势必头绪纷繁,占用很多的篇幅。为了节省篇幅、减少头绪,《标准》把这个专题分解为四个学习要点,即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手工业的发展及特征、商业的发展及特点、资本主义的萌芽及发展缓慢的原因。教材依此安排了“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四课。考虑到古代中国一向以农立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之中的基础,所以“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课安排2课时,其余三课各1课时。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所以,本单元就先从农业谈起,这就是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这一课分别讲述了耕作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演变、小农经济的成长以及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制度,教材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把它划分为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耜耕)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则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和国有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接下来,讲述古代的手工业。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首先概述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在商周时期,与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相适应,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官府垄断的局面也被打破,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此后,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便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的前列,限于篇幅,教材主要通过冶金、制瓷和丝织三种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来反映这些特点。随后的第3课,讲述“古代商业的发展”。先讲经营形态,在商周时期,商业也由官府所控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民间自由商人迅速崛起,并出现了许多大商人,一些农民也开始把家庭手工业的剩余产品拿去出售,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再讲商业的发展状况,教材主要通过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秦汉中外贸易的发展、隋唐长安的繁荣和柜坊、飞钱的出现、宋代坊市界限的打破、夜市、早市的出现、纸币的产生、元代中外贸易的兴盛和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来反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最后一课讲“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这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这种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于明代的中后期,在清代继续得到发展。但它是稀疏而又微弱的,而且受到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障碍,发展非常缓慢。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中国由先进转为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