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案(老师用)兰州六十三中马维华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词义、关键句子的表面意思和深刻底蕴,品味词的艺术美,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拓宽积累的知识面。3.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美,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4.探讨月亮在中国文人心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重点把握诗歌意蕴,体会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学习难点1.深刻体会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2.理解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丰富内涵。教学方法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有人说,随便拿起中国古人的一本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些熟悉的诗句吗?(幻灯片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月亮有如此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诗人?诗人又在写月亮时寄托了哪些情感,让这个平凡的星球变得如此富有诗意?月亮究竟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在中国众多文人中,苏轼是比较喜欢写月亮的,而且也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名篇,例如我们学过的《记承天寺夜游》,诗人因“乌台诗案”遭贬,困居黄州,写下了这篇文章,你们还记得其中写月的句子吗?(幻灯片2出示片段)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笔下的月亮,学习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幻灯3)。看看在这里,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下面请大家放声朗读这首词,完成下面的填空。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出示幻灯片4,强调字音!)2.完成填空。(幻灯5)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首词写于“”(时间),还提到了“”,可见他还怀念弟弟子由。3.归纳:刚才这些信息都是从小序里得到的,原来苏轼在中秋写这首词是怀念他弟弟苏辙,希望能和他团聚。三.诗文内容分析师:我们对诗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此美的诗篇不多读几遍,实在是暴殄天物,我还想请几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还可以配上你喜欢的背景音乐!(2-3人幻灯片6有月的背景)不错,很投入,听君所读,有如沐春风之感呀!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但是关键还要看在词中有没有体现。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出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请按照所给句式结合诗文内容填空,然后再在组内相互交流。我是从“”这一句看出苏轼对子由得怀念,因为“”。(理由)(幻灯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照无眠”可以看出苏轼想念兄弟,怀念到难以入睡。“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话的意思是苏轼恨月亮为什么在人们分别的时候特别圆。因为月圆人团圆,圆圆的月亮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怀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都没有办法长圆,人其实也是这样的,悲欢离合都是人之常情,必须承认离别、不能相聚的现实。人生很难十全十美,总有不可填补的缺憾。从这句话中也可以感到他和弟弟的分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里作者发出美好的祝愿,祝愿所有的人都能团聚。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苏轼和他弟弟没有团聚。师:通过对词的初步解读,我们发现苏轼在词中里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板书)师:我们刚才从小序知道,苏轼写这首词的一个目的是怀念子由,难道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仅仅是怀念子由吗?从小序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兼怀子由”中的“兼”字。师:这个“兼”字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怀念子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小序中也没有介绍,怎么办?下面老师就教大家一个方法:“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方法,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为了了解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而对他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论述。(幻灯8)师:同样,我们想要了解苏轼写这首词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必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