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一中高二年级语文教学案课题:说木叶编写:吴学振审定:陈云时间:2015.3时间年月日第节班级组别第组姓名课时第1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重点难点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课堂环节及探究的问题探究或交流结果记录探究中的困惑与问题一、温故预习二、激趣导入三、知人论世四、内容探究五、讨论展示一、(一)学生背诵:杜甫诗歌《登高》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二)新知预习:1、【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袅袅柳恽沈佺期传诵传颂;洗练;不落于言筌者疏朗万应锭2、【积累名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二、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走近作者】林庚(多媒体补充:“清华园四大剑客”1六、教学点拨七、合作训练“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林庚父亲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林宰平,沈从文称其在文学、法政、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金岳霖、张中行、吴小如均为其弟子。2、知识背景:“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课堂环节及探究的问题探究或交流结果记录探究中的困惑与问题【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教师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