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个性冯明德高中语文教学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真让人回肠九转,欲哭无泪。当下,语文教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可谓遭遇到十面埋伏,明枪暗箭正向语文射来,冲突正激烈进行着。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对每个教师的又一次挑战,特别是语文老师,由于学科特性的决定,在教学中矛盾重重。我就其中的一点谈谈我的看法。新课标要求教学要有个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其然。进行个性化教学和阅读,能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例如:教科书专题一“珍爱生命”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现出了海伦·凯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与地坛》则是史铁生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最后的常春藤叶》表现的是对他人生命的关爱;《鸟啼》则是对小生命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所有这些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应该从中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最近听了几堂语文公开课,都是我校去年参加过国培的老师的公开课,看得出来也都是作了充分准备的,所以课上得很周正,找不到什么漏洞,说不出什么地方不好。但是给人的感觉课堂上沉闷得很,学生的反映可以叫做冷漠,我作为听课老师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的,想来学生也不会有很大的收获。我边听课边仔细分析,从设计上来说,该有的都有了,有多媒体,有设问,有板书,有背景材料,有课外延伸,老师确实是想了一些办法的;从技术上来说,各个环节的把握,各种手段的运用,也都还熟练,有些地方还颇见匠心,整个课堂的起承转合也都还自然,从这些方面来说还是一堂比较好的课。那么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什么地方没到火候呢?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堂没有个性的课;没个性,败了口味,坏了兴致。语文教学必须要有个性,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要求,也是最一般的要求;没有个性的语文课很难成为一堂好课。这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质决定的。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哲学家称之为“对话”,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心理学家称之为“同化”和“顺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就看在学生与语文之间是否发生了这种内在的交流,以及这种内在的交流是否深刻,是否流畅,是否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语文”都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每一个学生是一个世界,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感觉世界和认知世界;所谓“语文”也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存在。这两个不确定性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相反,在语文教学中,越是不统一的越是有意义的,越是个性化的越说明学生与语文之间发生着深刻的、流畅的、全面的内在交流。由此可见,个性化是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是成功的语文教学的必然表现。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有一种期待,他们在等待惊喜,他们期待着老师带给他们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新发现、新体验的世界。那么,这种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来自何处呢?来自语文教师的个性。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来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个性既是他个人的一种魅力,又是他的教学素质、教学境界的一种必然要求。语文教师的这种个性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第一是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觉,即独特的语感。语感是一个人的言语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心理成果。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的语感是他开展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保证他的教学个性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条件。从心理语言学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实现教师语感向学生的转移,也就是把教师的语感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现在有些教师之所以只能照着教参上课,只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自己独特的语感他本人对课文没有深切的体验,没有真实的震撼。一个人的语感是很细腻、很敏感的,一个语文老师从自己独特的语感出发来教语文课,这堂语文课就有了吸引人的地方。我觉得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