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说明书(摘编)第一部分历史研究1历史研究1.1古城的演变阆中历史悠久,仅从公元前314年秦惠王置阆中县算起,迄今已有2300余年的历史,一直是川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汉初至现在经历两千多年,古城位置基本未动。1.2街区的演变阆中古城选址,有效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形。顺着等高线走向的街道和建筑。县城有91条街道,街道呈棋盘式布局.2街区价值分析1984年阆中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情感价值、使用价值和旅游经济价值.3街区特色分析3.1整体风貌特色3.2建筑特色阆中现状保存较好、有特色的古民居院落共12座,其建造形式吸纳了北京四合院和南方园林建筑的优势,多为串珠式品字型和倒天井型。其建筑结构多为穿斗构架,富有韵律感的双坡屋顶.。街巷后建筑布局多是四合院、一颗印、一字形、多字形(即不规正对称的四合院组合意即多子、多幅、多寿)。3.3街巷特色阆中古城的街巷,继承了中国传统城市棋盘式的格局,按南低北高的地形特征沿东西和南北向布局,主要街道之间由街巷联系,整体形成古城道路网体系。传统街巷宽度大多在2~8米不等。传统街巷既是交通空间也是古城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各种公共的城市活动多在街巷内进行。阆中古城主要街道两侧的建筑,多为一层,有1.2~2米宽的由挑枋或檐柱支撑的檐廊,为行人提供遮阳避雨的空间,也是沿街进行商业活动的交易空间,4街区面临的问题分析4.1历史街区面临功能性衰退4.2风貌正面临现代多层高层建筑的侵蚀。4.3街区的市政设施不完善,院落内厨卫设施不配套。4.4多数木结构建筑由于常年缺少正常维护和维修,房屋急待进行整治。4.5街区房屋存在潮湿,采光、通风不良,热工性能不佳等问题,室内环境需要改善.4.6古城建筑多为私人所有,而房屋所有者又以低收入者为多,没有能力自主进行全面而正确的保护和维修。4.7嘉陵江防洪与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的矛盾.第二部分规划研究1规划范围阆中古城保护区位于阆中城区西南部,北临新村路,东靠张飞大道,西南以嘉陵江为界,面积为178.40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63.08公顷;建设控制区面积115.32公顷。2规划原则真实性原则保存历史街区的历史真实性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首先应当遵循的,各项整治工作应当围绕真实性这一基本原则展开。整体性原则以现存文物古迹和大量历史建筑为基础,完整保护构成阆中风水古城的整体空间环境、景观风貌和人文特色。协调性原则对建筑、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应包括它们的环境和相关诸多要素。古城内的改建和新建建筑应遵循保护城市传统机理连续性和逻辑性的原则,在建筑尺度、组合关系、色彩、形式等方面精心设计,与传统环境协调。可持续性原则从发展的角度认识保护的含义,处理好保护与更新之间的关系。以有机更新为基础,循序渐进,在整体保护的同时,重点保护、恢复和更新主要的特色地段,最终使古城区和新城区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公众参与原则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整治直接牵涉到街区内每一个住户的利益,不仅需要政府的执行,也需要公众的理解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不仅利于政府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能够得到居民积极的支持和配合。3规划目标3.1保持阆中古城保护区现存的历史风貌,保护留存的历史信息,包括古城的格局、传统街巷和景观特征等。3.2在保护古城区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行有机更新,改善整体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利用自然山水和风水城市的优势,创造现代优质的人居环境,3.3挥古城优势,突出古城特色,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人文资源,发展城市文化,开发以观光旅游和文化旅游为主的多类型旅游产品体系,推动古城阆中的经济发展。4保护内容4.1保护历史街区与嘉陵江、周边山脉共同形成的古代风水城市的整体景观。4.2保护文物建筑、传统民居和其他有价值的建筑或建筑局部。4.3保护其他历史遗迹和历史文化内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变迁等)。5用地功能调整(附表1、2)6建筑和院落的保护与更新保护与更新方式:保护修缮维修改善改造整治7街巷保护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