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实验方案抚顺县海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2011年12月一、课题的提出:进入70年代以来,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开始进行改革,改革过程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由于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及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而成为了新课改所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这种理念下,愈来愈多的一线教师尝试着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合作学习法,把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广泛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教师上课时一律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没有根据本学科特点、当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设置。导致在课堂上,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小组合作学习只注重了形式,却没有真正的实效性,不但没有完全发挥出合作学习的作用,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甚至还存在许多误区。为此,我校决定进行《农村小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希望通过课题研究,使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有进一步的了解,正确掌握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一)理论依据。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建立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通过与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交流之后获得一种与人交往的能力,从而获得同学的认可与友谊,促进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发展。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优点与目的。学习过程中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学生学习知识不单是为了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仅要重结果还要重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过程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通过研究认为:在一个集体中,具有不同智力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员在一起,相互依赖,共同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并成为其中一员,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二)研究目的及实践意义。1、分析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原因及对策,构建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2、探索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改变以往的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运用合作学习,采用多种教学交流形式,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3、科学的、合理的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一)目前农村小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和产生的原因。1、学生分组不够科学合理。现如今,在农村小学课堂上,学习小组的划分往往是根据原有的学生座位进行分组,同桌,前后座等,而学生座位的安排大部分是按照学生身高进行的,这样就会造成学习小组成员在智力、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搭配不当。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缺少领导者,缺少竞争机制,小组成员参差不齐,各个小组之间差距也较大,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合作学习走形式。有些教师只是为了体现本节课进行了合作学习,而问题本身没有挑战性,或过于简单,或根本不适合合作讨论,教师随便拿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学,生搬硬套,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浪费时间。3、学生合作小组内分工不够明确,缺少组织者。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