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农民诉求调查思考畅通群众表达意愿渠道,不断完善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是党中央对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具体要求。**省**县于**年8月在全县12个乡镇设立了以信息接收、梳理决策、诉求落实和责任监督四项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民诉求中心。**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后,该县又将乡镇司法调解所、综治办与农民诉求中心合署办公,把群众诉求、司法调解和维护稳定有机统一起来,并逐步建立健全了乡村干部“访谈”的配套机制。农民诉求系统运行近三年来,极大地畅通了农民利益的表达渠道,农民“上求”与干部“下访”双向交流,推进了乡镇政府职能由过去“管、收、批”的干预型越位政府,逐渐转变为“扶、帮、助”的服务型补位政府。一、农民诉求中心成立的背景**县诉求中心起源于太源乡农民投诉中心,太源乡是个贫困山区小乡,经济基础较差,困难群众较多。针对农民反映问题无场所无人接访,乡干部普遍存在怕接访群众的问题以及农民反映的问题久拖不落实,责任不明确、重复访的问题较多,造成干群关系较紧张的现状,该乡新班子上任后提出了设立农民投诉中心的设想并付诸实施。投诉中心的职能主要是: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提供农业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调解农村较复杂的矛盾纠纷;受理群众对乡村干部和乡直单位的投诉,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愿。投诉中心的设立,拓宽了民情渠道,密切了干群关系,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稳定。该乡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太源乡的做法得到了县委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专门组织人员进行调研并以“农民诉求中心”予以推广。二、农民诉求中心的主要做法农民诉求中心以“热情、高效、耐心、细致”为宗旨,落实四项机制,推动诉求中心运行。一是实行信息接收传输机制。农民诉求中心由乡镇党委牵头,综治办、司法所、乡镇办公室第1页共6页抽调人员组成,由乡镇纪委书记担任主任,负责诉求中心的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诉求中心把捕捉和传输各类信息当作乡镇干部的首要任务来抓,每天安排一名副科级干部负责接待诉求群众,要求接待人员对前来投诉和求助的群众做到热情接待,并认真填写诉求记录。每逢圩日,诉求中心还专门安排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接待诉求群众,进行现场办公,同时,要求乡镇干部转变工作思路,通过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特别是经济信息,将提供信息的种类、条数、效果记录在案,作为年终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二是实行信息梳理决策机制。规定对群众的诉求,能当场回答的要耐心回答,对当场难以答复的问题,要进行梳理分类,提出处理意见,呈主要领导批示。对农民群众提出的涉及面较广的诸如修路铺桥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交由每月一次的乡镇党政联系会议进行民主决策。通过农民诉求中心的这种实践,乡镇领导逐渐养成了在广泛收集民意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决策的领导思维和领导方式,提高了服务农民的能力。三是实行问题建议落实机制。对梳理分类后的问题和建议,落实职能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属本乡镇能够解决的事情,三天内必须予以解决;属重大事项短期内难以解决的,一个星期内政务公开栏内公布答复;属于本乡镇无力解决的事项,除耐心向群众作出解释外,要主动与县直有关部门进行协商解决。对群众提出反映村一级和乡直单位工作方面的投诉,由农民诉求中心报乡镇主要领导同意后向村委会和乡直单位下达《通知单》,责成三天内处理完,三天内没有进行处理的,下达《督办通知单》,村及乡镇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向乡镇政府作出说明,对符合政策拖着不办的乡镇纪委进行查处。办理完毕后,由承办单位向乡镇党委政府报告办理结果。四是实行责任监督机制。规定接访领导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和包村领导为直接责任人。为避免架空村一级组织,规定,属村一级能解决的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应为主要落实责任人。为接受诉求群众的监督,乡镇党委、政府聘请若干名农民义务监督员,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并将监督内容,主要领导联系方式统一印制,制定“民心卡”发给农民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