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综合测评(一)(第一、二单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中国人最早培植“六谷”、养殖“六畜”的时代是()A.原始社会末期B.西周时期C.战国时期D.明朝时期B[我国古代在西周时期“六谷”和“六畜”都已经出现了,故选B项。]2.西周的诗篇描写有大量“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崩溃B.铁犁牛耕的应用C.井田制瓦解D.水利工程的兴建B[根据材料“西周的诗篇描写有大量‘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应用,使农业生产由集体劳动到个体经营,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故选B项。]3.《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文所述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井渠D.灵渠A[材料中的“蜀守冰”指的是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该水利工程“穿二江成都之中”,说明位于四川成都附近,据此可以判断是都江堰。]4.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C.西汉时期D.明清时期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代田法是由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故选C项。]5.下面是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总体趋势是唐宋以前提高较快,唐宋之后趋于停滞B.东晋南朝亩产下降是因为生产工具长期得不到改进C.唐代亩产较秦汉提高得益于精耕细作技术发展D.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海禁与抑商政策的成效C[由表格可知,唐代较秦汉粮食亩产量较大增长,这得益于曲辕犁的使用、水利工程的改善等精耕细作技术发展,故选C项;亩产量只有宋代较唐略有下降,之后的时期都较唐朝多,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生产工具出现翻车等,炼钢技术提高有利于耕犁改进,排除B项;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政府重视农业以及风力水车等工具的改进等,排除D项。]6.(2019·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C[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个体农耕经济普遍,故C项正确。]7.《蜀都赋》记载:“百室离房,机杼相和”;《隋书》亦云:“蜀人多工巧……雕镂之妙。”上述记载的是四川的()A.农业B.纺织业C.冶炼业D.制瓷B[由“机杼相和”可知题干材料记载的是纺织业,故选B项。]8.《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练帛,以栏为灰……”先把丝绸放在光滑的容器里用草木灰水浸润透,然后将一定量蚌壳灰加入容器中一起浸泡,这样就能产生碱性较强的氢氧化钾。材料说明我国古代丝织业()A.工艺技术已非常成熟B.蕴含一定的科技因素C.技术水平领先于世界D.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B[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利用“氢氧化钾”等内容,体现了一定的科技因素,故选B项;“已经非常成熟”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根据《周礼》可知这种现象出现于先秦时期,“领先世界”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与“农业”的联系,排除D项。]9.研究发现,两汉制造漆器的工种包括素工、木工等九种,监造人员有护工卒史、长、丞等多种。这说明汉代()A.官营手工业技艺高超B.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C.官府控制民营手工业D.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B[分工细密,与材料中“工种包括素工、木工等九种”相符,故选B项;材料中只提到“漆器的工种”,未涉及漆器的技艺,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的是官营手工业,但未涉及民营手工业,排除C项;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