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五)(建议用时:20分钟)1.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直接源于()A.各国之间经济上的依存B.东西文明相互交流融汇C.各国生产和销售连成一体D.交通和通讯技术日新月异D[全球化进程中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人和货物可以借助多种快捷便利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之间流动,信息的传递也变得非常容易。]2.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导致国际原油供应锐减,美国原油进口价格从每吨4美元上涨至12美元。这一状况()A.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表现B.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C.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社会根源D.促使世界能源结构发生剧变B[中东石油危机引起美国石油价格的上涨,不是美国国家干预的结果,故A项错误;中东地区的动荡引起美国石油价格的变化,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故B项正确;经济危机的社会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C项错误;1973年石油危机迫使世界各国调整能源结构,但是主要还是依赖石油这样的矿物能源,故D项错误。]3.时任劳斯莱斯公司CEO的约翰·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曾说:“10年前公司98%的技术研究工作是在英国完成的,而现在这个比例不足40%,很多工作是在德国、印度、新加坡等完成的。”这一现象说明了()A.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B.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的动力C.企业的产业链逐渐分化D.信息技术加强区域经济联系B[材料表明技术研究工作由主要分布在英国向德国、印度、新加坡转移,这主要是因为跨国公司的出现与发展,故B项正确。]4.1985年和2015年各地区对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贡献如下表:欧洲北美日本中国亚洲新兴经济体拉丁美洲中东、非洲及世界其他地区1985年22%28%13%11%7%9%9%2015年15%13%1%37%26%09%据此可知()A.发达地区经济陷于停滞B.世界经济秩序发生深刻变化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D.国际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B[从材料中欧洲、北美对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贡献比值来看,欧美发达地区经济依然在增长,故A项错误;由材料各地区对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贡献比值来看,中国、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增幅迅速增长,欧美的增幅相对下降,说明世界经济格局多样化趋势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是关于各地区对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贡献比值,与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国际政治格局无关,故C、D两项错误。]5.《金融时报》中有一篇文章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下列所述可以作为此结论的依据的是()A.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B.政治冲突均与各国经济利益矛盾有关C.多极化趋势发展削弱了大国霸权主义D.发达国家借经济优势输出民主价值观A[材料的含义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得各国有共同的经济利益,也就减少了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故选A项。]6.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融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A.并未给世界经济带来福音B.加快了全球资本流动C.加速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D.并未使全球经济平衡发展D[题干“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突出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故D项正确。]7.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非常迅速,大大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把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此外,跨国公司在解决东道国就业问题、促进东道国和母国的经济增长、推动全球贸易的扩张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跨国公司()A.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缩小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C.消除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D.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的秩序A[材料中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8.按照传统的理论,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一体化。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理论开始在实践中被打破。这反映出()A.全球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