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研究和解决评价改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育部于2000年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评价研究”项目组,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教授主持。两年多来,“评价项目组”组织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及一线教师,积极开展研讨与培训活动,就评价改革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为实验区评价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持。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大的难点,因此,它必然成为新课程实验能否深入进行的关键环节。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任务之一。两年来,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迎难而上,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评价的内容、方法及手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里有表面的、看得见的,感同身受的变化,但更有深层次的、不易被察觉的却影响未来的变化。教师们创造着新的评价方式,用智慧诠释着评价的真正含义。在这看似平凡的评价中,升华了教育的境界,超越了传统的观念,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意义。1评价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在北京光明小学,一次上课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一位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举起右手,老师请他回答,他站起来,什么也不会。老师问他:“不会,为什么举手?”他说:“同学们老说我不敢回答问题,我也想举一回手,没想到,老师偏偏叫了我。”下课后,老师和他约定:“以后你不会的时候就举左手,当你会的时候就举右手,我准叫你。”老师的理由是,既然学生站起来,就要让他体体面面地坐下去,以使他充满自信地又一次站起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是对评价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使其成为一种微妙的教育工具。2捕捉最佳教育时机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怎样艺术地鼓励学生的进步呢?在江苏无锡市锡山区实验学校,教室的墙上画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枝上贴着学生的照片,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挂满枝头,它记录着孩子们的点滴进步。为了鼓励孩子发言,老师在上课时,用满怀希望的目光注视全班同学:“小朋友,把你不同的看法告诉大家,好吗?相信你能行。”激励的话语,热切的目光使一只只胆怯的小手高高举起。“我还有补充,蚂蚁还可以做药。”“你知道得真多。”老师夸奖道。“我不喜欢蚂蚁,它会咬人。”“你有切身体会。”老师鼓励他。“我知道蚂蚁有两个触角,它是靠碰撞触角把消息告诉同伴的。”“你的知识真丰富。”老师边称赞边奖给发言的同学一颗小星星。课后,同学们把小星星贴在成长树上。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种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如今,口头评价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表现。评价的方法与技术也发生了变化,黑龙江宁安实验小学尹玉兰老师班里有一名留级女生,学习吃力,常常受到批评,精神压力大,每天总是用怯生生的目光注视着老师。一天,她的字写得特别认真,尹老师面带笑容地说:“来,握握手,祝贺你取得的进步。”放学后,她跑回家,兴奋地告诉妈妈:“今天老师和我握手了,我敢和老师说话了。”从此以后,孩子的目光不再躲避老师,每天有说有笑,学习也变得主动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