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内容年份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选修一选修二中古史中近现史世界史中国近代思想09年204920110224335610年42341284283735411年2634281202938334近三年高考安徽卷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中外历史所占分值变化比较表一、近代前期思想演进之历程1923年,经历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大半历程的梁启超先生,在其著作《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道:“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阶段派别核心主张器物制度文化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法、君主立宪革命、民主共和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与科学2011年安徽卷14.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09安徽卷)35.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请回答:(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二、近代前期思想演进之原因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形象的指出:“穷则变,但人们认识‘穷’往往是从头破血流开始的。”就是说,每一次变都是外来侵略推动的产物。近代中国的思想进化,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是西方催化的结果。(1)“师夷长技以制夷”(2)“中体西用”(3)康梁维新思想(4)民主革命思想近代中国的思想进化,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是西方催化的结果。——是鸦片战争,是西方船坚炮利冲击下的产物。——“内忧外患”,内忧:太平天国;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甲午战败,西方列强的瓜分狂潮。——《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西方侵华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陈旭麓先生又指出,如果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进化仅仅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那是大错特错的。这个“欧风美雨”对于风烛残年的中国社会是“和风化雨”,注入了生机;但这个“欧风美雨”更是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在这个腥风血雨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1)魏源《海国图志》:“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2)李鸿章:提出“中国文武制度,远出西洋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进而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3)梁启超论李鸿章时说:“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李鸿章晚年着着失败,皆由于是”。(4)康有为则说:“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