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25学校教研组建设与教研文化变革一、导言:换一种眼光看“教研”这是一个我们极为熟悉的场景,或许,我们已经很难感受到它的神奇。但是,在有些人眼里,这是一个极为珍贵的经验。浙大教育学院PISA(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从PISA考试和中美教育差异说起浙大教育学院该计划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试题着重于应用及情境化。受测学生必须灵活运用学科知识与认知技能,针对情境化的问题自行建构答案,因此能深入检视学生的基础素养。上海学生在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取得阅读、数学、科学素养第一的佳绩,引发外界持续关注。PISA测试的重点是看学生全面参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的考察并不限于书本知识,还包括成年人生活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浙大教育学院为什么上海的学生能够取得第一名?比尔·盖茨有自己的理解二、关注我们的教研组浙大教育学院1.教师职前教育的不足,必须在职后进行“补育”教师教育体制无法保证“专业性”的养成。浙大教育学院2.教师的持续发展需要团队支撑一个“转型教师”的苦恼“现实的冲击”浙大教育学院3.在眼花缭乱的变革“话语”中培植本土的力量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育全球化、减负、教育均衡发展、新课程……有效教学、校本管理、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课堂观察、课例研究、平等中的首席、校本课程、后现代课程…浙大教育学院今天的变革,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德国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lessismorelessismore康德:“人类最难的艺术”康德:“人类最难的艺术”富兰:变革要想扎根,至少需要富兰:变革要想扎根,至少需要3-53-5年的时间。年的时间。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寻找我们身边的可以借用的力量教研组:一个延续了60年的“中国经验”教研组:一个与我们相伴相随的基层专业性组织三、走向更有效的伙伴教研:策略与行动浙大教育学院1.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专业生存方式我们呼唤怎样的教育研究?“三子式教育研究”反思。怎样让研究聚焦日常?青椒的苦恼……名师的苦恼浙大教育学院我们时代的“儿童”与“教育”案例1.没有快乐的波斯猫案例2.用10块钱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案例3.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从儿童选书喜好谈起浙大教育学院2.做一只“刺猬”。古希腊的阿基洛库斯:狐狸知道很多事情,刺猬却只懂得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狐狸有很多狡猾的点子,想要把刺猬当晚餐,但是刺猬只有一个御敌良方,蜷缩起来,变成刺球。人们往往用“刺猬”来表示聚焦核心问题,执着于重大理想,并坚持实现它,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案例:“舍得”的智慧:一个校长的教育叙事浙大教育学院3.教研的深化与日常化时间:前移后续,弥漫在日常教学中主题:一课三磨、教材重构、同课异构、课型提炼、长程两段、“大”问题的发现观念: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的空间方式:研究-实践-反思-重建-再实践-提炼……浙大教育学院4.自我心态、立场的重构•开放:他人眼光的价值小说《幸福的一天》•合作:我与你浙大教育学院荀子:以学心听,以仁心说,以公心辨伽达默尔:他人是一条路,一条通向自我理解的路。浙大教育学院5.文化“建设”而不是文化“包装”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刮痧》案例:《非诚勿扰》上的洋嘉宾Entertogrowinwisdom,Departtobetterservethycountryandthykind浙大教育学院三大误区:•重包装轻建设•“孔雀羽毛”遮蔽了整体•文化标识高度趋同浙大教育学院6.制度设计与组织安排赋权增能:突出教研组长的专业引领。资源集聚:走出去培训;引入多元的“另一种眼光”取向变迁:由笼统的研讨逐步走向专题式研究;由一般性听评课逐步走向专业性的课堂观察与听课评课。参照资源:“好课”的变迁。浙大教育学院7.读书、思考与写作•让读书成为一种内在需求•亲近理论,创造“理论”•教研文化的变革,不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