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山山翠,妙诗入文神韵来——引用、化用古诗词来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蕴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中,作文部分所占分值最大,一直是老师与学生关注的重点。在现实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文采不好。原因:一是处于农村地区,学生阅读量小,积累不够;二是训练不足,平时不注意语言的运用,导致文采不够。本文试从诗词入手,从化诗成句和化诗成段两方面探讨如何引用、化用古诗词来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蕴,为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关键词:文采作文教学化用诗词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部《论语》,不但是儒家思想学问所在,其语言之精炼、优美、含蓄,堪称古文学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说:“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这些,都说明了文采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换成“文”有诗书气自华,我觉得也是很有道理的。《论语》云:“诗,可以兴(丰富想象),可以观(考察风俗),可以群(交流感情),可以怨(抒发义愤)。”正是有了集“兴”“观”“群”“怨”于一体的“诗”,才使得人类文学从古到今源远流长,日臻完美。是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如果能够在我们的作文中有所反映,从小学时代就已经熟记在胸的经典诗歌名句如果能够在我们的作文中得到应用,那么,我们的作文就一定能够展现出深刻、优美、华丽的一面。那么,如何用古诗词来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蕴,为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呢?这里我从化诗成句和化诗成段两方面来探讨引用、化用古诗词的一些方法。一、化诗成句优美成熟的语言是一篇作文成功的基础。要打好这一基础就要从写好一句优美的句子开始,如果每一个句子都能经得起反复摧敲,那么,文章也就自然文采飞扬。化诗成句也是为化诗成段作准备。第一层次:诗句后面有一定阐述(或解说)我所说的化诗成句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引用。例如: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这是直接引用诗句,这种表达过于直白,会让人感觉有些幼稚。诗句后面有一定阐述,要求学生对所引用的诗词有一定的理解与感悟要对诗词表达出来的情感倾向及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要了然于心,才能达到这一层次。如:以“生命”为话题,化用诗句来表达可以这样: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以“美”为话题,化用诗句来表达可以这样: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第二层次:化用古诗文名句。这一层次要求学生在对所引用的诗词有一定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还要对诗词进行重新整合。围绕话题,摘取诗词中的重要字词重新组合,使句子表达更顺畅、更优美、更典雅。如:以“思念”为话题用第一层次表达可以是这样:思念就是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如果用第二个层次表达就可以化作: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垂泪千行。又如:思念就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可化作: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二、化诗成段在掌握化诗成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一段文字当中。有以下的几种形式:(1)表达式一——N个名句+议论引用或化用诗句表情达意,能够画龙点睛,言简意赅。这一表达式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一些古诗文。如:2003年高考作文《用旁观的眼神》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动情的悲歌。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哀怨,顿然领悟:用旁观的眼神,是于心进行深刻对话后偶得的一种风骨,一种锤炼后的进发与升华!(化用了唐·张渭《早梅》、宋·贺铸《青玉案》、宋·苏轼《水龙吟》)又如:2002年高考作文《张开双臂,选择博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思念。每一个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