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支部书记的材料没有想到卜居头村能修出这么好的路,建成这样好的学校,没想到村里吃水浇地这样方便,没有想到村里能建成全省一流的现代化养猪场,没有想到村里集体经济这样红火,没有想到村里能有这样漂亮的文化广场、老年门球场,没有想到大街小巷能水泥硬化、安上路灯,家家户户能看上有线电视……步入*县磊口乡卜居头村,老百姓这一个个没有想到会使你怦然心动、感慨不已。“天地之间一杆秤,群众就是定盘星”。难怪父老乡亲一提起村支书卜全明便眉飞色舞、赞不绝口。这一个个没有想到的心愿都已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他们怎能不由衷欢欣,又怎能忘记带领他们过上幸福日子的领头人村支部书记卜全明呢。一2*0年*月,卜全明被乡党委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时年42岁。卜居头村地处*县西部山区,四面环山,十年九旱,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上任伊始,村里帐上没有一分钱,村民吃不上水,用不上电,唯一的集体经济企业——板山铁矿管理混乱,效益连年滑坡,群众怨声载道。多年打工经商的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村里要想稳定、想富裕、想发展,村集体没有家底是不行的,必须从抓集体企业入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卜全明是个认准了路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硬汉子。他大刀阔斧地对企业进行改革整顿,亲自起草了一整套管理办法,实行减人增效,定岗定责,将每人的工资奖金和企业效益挂钩。企业经营民主公开,不搞暗箱操作,对欠企业债务的党员干部严格审计,限期归还。改革后的企业柳暗花明,企业由原来的60人减到40人,全厂上下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干事创业蔚然成风,第二年,企业收入达60多万元,不仅走出了低谷,而且一年一个新台阶,五年迈出五大步,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2*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万元大关,村民人均纯收入第1页共5页达到3316元。“要想富,先修路”,山里人对这一点感受最深。卜居头地处山区,唯一通向山外的“卜清公路”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坑坑洼洼,晴天一路灰,雨天一路泥,不仅村里的群众出行困难,而且严重制约着采矿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卜全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2*2年,村里经济一好转,他马上把修路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他一方面带头捐款,发动党员干部筹集资金,一方面动员全村有经济实力的“能人”为家乡建设添砖添瓦,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在那段日子里,他东奔西跑,一趟不行就去两趟、三趟,白天找不到就夜里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大家被他一心为老百姓谋利益的精神感动了,有的无偿供给铲车,有的免费为工地拉水,有的积极为修路捐献石子,齐心协力修路成了全村人的共同追求和实际行动。卜全明一门心思扑在了修路上,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为了保证道路质量,他没日没夜地和乡亲们一道奋战在工地上,严格把关。在修路的一个月里,他每天早上5点就到工地,有时到了凌晨一两点还在监督施工。别人劝他回去休息,他都执意不肯。为了修好这条路,他眼熬红了,膀子上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的皮,回到家里,妻子心疼地说:“这么拼命干图什么。你累坏了身体咋办。”他说:“大家让咱当支书,咱不领着干行吗。只要能把路修好,咱再苦再累也值。”就这样,一条通往山外的高标准柏油路终于修好了。接着村里又投资50多万元硬化了主要街道,并安装了路灯,乡亲们彻底告别了“行路难”的历史。“吃水贵如油,年年为水愁”是卜居头过去的真实写照。每到过年,村里人不是忙着办年货,而是挑着担子忙着到处找水,有的还要跑到几里外的邻村去挑,只有将水缸装满了心里才踏实。20XX年,为了解决群众用水难,村“两委”决定投资7万元在南山坡上修建了一个6*平方米的蓄水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用水。卜全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打一眼深井。”为了确保打井成功,他先后请了三个勘探队前来勘察水源,确定井址。井架竖起来后,他把村里事务性工作交给村主任,第2页共5页自己干脆和副支书卜宪玉一起住到了工地。在打井的日子里,他的心始终悬着,没有工程款他焦心,钻头碰上岩石他担心,迟迟不见水他揪心。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努力,深达625米的机井终于打成了。当清凌凌的水喷涌而出的那一刻,全村人欢呼雀跃,比过年还高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