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沟乡创建高效课堂的思考白银区第三小学沈爱莲4月8日—14日我参加了白银市教育局“五联三助、为民富民”送教下乡活动。从教24年的我送教下乡很多次,但去会宁大沟乡支教是最难忘的一次。一周的大沟乡支教生活紧张而充实。我们在大沟乡中心小学上了三天课,庄湾小学上了两天课,和那里的老师共同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起研讨,共同学习,取长补短。收获的不光是教育的快乐和成就感,更多的是震撼和思考。一、大沟乡就是一本活教材。行车三个多小时后汽车开始走山路,离我们的目的地大沟乡中心小学还有一个多小时。汽车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行车一个弯又一个弯,扑入你眼帘的除了大山就是高山,让你来不及晕车,来不及睡觉,你的眼睛总是在寻找下一座山,你的脑子永远在感受“路转溪桥忽见”的喜悦,想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那山上不知名的小草,朦胧地给大山披上了绿纱,那山腰中零散的泛红的杏花,粉嘟嘟的桃花,说不上名字的紫色花给这“绿衣”绣上了多彩的花。这种高远的、清澈的、磅礴的美景在城市中是一种幻想,可这种美景让我们永远在想象中一次一次实现,大饱眼福。连司机也不由得停下了车,让我们下车去欣赏,拍照留影,让这美景永存,生怕再也看不到了。大沟乡名副其实,山大沟深。这种宁静致远的境界不正是书中所描写的吗?你看那山中若影若现的杏花,就让你不由得想起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王维的《春中田园作》中“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前不久我在教学《我最喜欢的花》习作时,很多学生对杏花的颜色有了争议,有的说是红色,有的说是粉色,有的说是白色,我也糊涂。“一枝红杏出墙来”难道这杏花就是红色的?“村边杏花白”可是在这里的杏花分明是白色呀。看着大片的杏花,我决定对杏花的颜色来一个实际探究。一天下午,我们几人漫步在山间,欣赏美丽的杏花,我发现杏花是有颜色变化的,含苞的为纯红色,如胭脂一般,浓得化不开;开花的颜色逐渐变淡,粉白相间如少女之面;快花落时变成纯白色,落英缤纷胜雪。我惊喜万分,这小小的杏花也藏着这么多学问,看来教学的每个细节也处处皆是学问啊!没想到这次会宁之行,让我领略了杏花的真实面貌。而这些是城市孩子所不能感受到的呀!这里的孩子一定比城里的孩子更能写出春天的美景。因为春天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晚饭后,我们去登山,站在山顶上放眼望去,层层梯田,蜿蜒在山上。邢老师是会宁人,她给我们讲这里的地貌,那是塬、那是梁、那是卯,这里的地形是黄土高坡的典型地形的。这不正是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走上黄土高坡》中所讲内容吗?因为我也带品德与社会。果然,我听了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杨军娥的一堂品德与社会《走上黄土高坡》,杨老师很年轻,活泼可爱,能歌善舞。她在课堂中出示了很多1当地的地势图片,孩子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很快分清了塬、梁、卯。还说出了很多见过的地势。杨老师根据教材,灵活处理,大胆创新,就地取材,活用教材,很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课堂轻松高效。大沟乡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呀!只要老师活用教材,充分利用这本独有的“教材”,那课堂效果一定高效。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地资源,活用教材,提高课堂效率,这难道不是大沟乡教师值得深思和探究的一个课题吗?二、大沟乡的孩子们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大沟乡的孩子们淳朴,憨厚,腼腆。下课活动单一,游戏单调,甚至没有游戏。但他们都有一股劲,一种像种子一样冲破泥土钻出地面的学习劲头。早晨,他们他们冒着细雨上学,有的甚至走两个半小时才能到校。晚上他们排着队,翻过一座座大山,有时下雨,山路很泥泞,也很危险,但他们仍然坚强地学习。在这里,我找到了三年级语文《山沟里的孩子》中所描写的孩子,他们读这篇课文一定最有体会,最有感情,因为他们也要走蜿蜒的小路,也是起早贪黑,也是冒着严寒酷暑,也是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这里我也找到了四年级语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苏明娟的眼睛。课堂中的他们热切地看着你,眼中的渴望像要挖出你所有的知识教给他;眼神的专注是生怕漏掉你的每一句话;眼中闪烁着光芒,好像在给你鼓劲,生怕错过每一次发言的机会。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