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合格人才的知识架构必然建立在广泛的阅读和涉猎上。古人对阅读有很功利的提法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南宋哲学家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代大诗人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应该怎样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层次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呢?本文就针对学校开展的“营造书香校园,享受读书快乐”的一系列活动,简述一下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的浅见。一、激发阅读兴趣,促成阅读行为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错,期待结局大白之际,教师适时收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原文。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比如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3、注重阅读知识积累,唤起阅读兴趣学习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内化大量鲜活语言的基础上,运用积累实现知识的迁移,增强语文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学生单靠课内是无法把语文学好的,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新语文课程的目标。其实,大多数学生喜欢读课外书,但往往收不到效果。语言表达能力薄弱,用词造句还是那样贫乏,不规范的语言屡见不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觉得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够得当,选择的书籍漫无边际。于是,我采用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课外读物积累本,并确立“我爱文学”的主题。在积累本上,我又让学生设计了“积累的词语”、“摘录的好段”、“我的感想与收获”、“我的疑惑”、“老师的评价”等几个项目。让学生按这几项要求去读、去积累。与此同时,向学生推荐诗歌、小说、散文等相关文学读物。对于优秀生,鼓励他们做创作笔记,如:续写、读后感等。这样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感觉到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爱、索取,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创造。对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主动积累语言,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4、利用阅读成果展示,增添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小学生贪玩,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便“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为此,我的做法是开展一些活动,如:读书心得交流会、讲故事、诗歌朗诵会等。在活动中为学生创建阅读展示平台,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从说话表达顺利向书面表达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定期举行阅读积累手册展览会,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协助教师指导并带动全班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让更多的学生感受成功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