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荔枝图序》导学案VIP免费

《荔枝图序》导学案_第1页
1/3
《荔枝图序》导学案_第2页
2/3
《荔枝图序》导学案_第3页
3/3
草窝滩中学八年级语文(北师大版)导学案执笔教师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学案编号学生姓名学习课题学习课时张海国《荔枝图序》教师复备栏学习流程学生笔记栏【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说明事物的顺序。3.把握文章语言简洁,说明生动、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4.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提高阅读能力。【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说明事物的顺序。【难点】把握文章语言简洁,说明生动、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1.学生熟读课文,自行解决生字词,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2.查阅有关介绍作者及荔枝的资料,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积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课前预习,享受学习乐趣字词积累语音字形词义作者及荔枝的资料阅读课文时发现的问题序:是古代一种文体。包括: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荔枝图序》是作者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也是一篇说明文(咏物小品)直击预习,定向检测⒈给下列字注音帷枇杷缯绡瓤醴酪⒉重点字释义。帷盖华荣实朵缯绡瓤肉莹白醴3.重点句子释义。(1)大略如彼:(2)命工吏图而书之:(3)盖为不识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4.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叙事诗《》、《》等。著有《》。反复朗读,疏通文意1.通假字:华如橘2.一词多义:实实如丹其实过之之其实过之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乐之3.古今异义词华如橘,春荣古义:今义:色香味尽去矣古义:今义:4.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精读理解,合作探究1.本文围绕荔枝介绍了哪些知识?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你当设计师,为本文设计一份板书。写作背景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2.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品味研读,深入理解1.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2.作者写序的目的是什么?3课堂质疑,排解疑难同学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我们共同努力,一定会解决。课堂小结,收获整理这一节你学到了哪些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总结。课文诵读,语言积累背诵课文巩固练习,提升能力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树形团团如帷盖。()②华如橘,春荣。()③命工吏图而书之。()④膜如紫绡。()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是什么意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3、下列各句都是对上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序文,序是一种文体,一般以介绍书画的内容、写作意图和有关事项为主。B.在文中,作者以其对荔枝的习性及其特点的细致观察,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等。C.本文以“荔枝”二字领起,统摄全篇,可谓主旨集中,语句精练。D.本文是一篇序,可作为咏物小品,但不能算作说明文。4、第一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5、你对文中的“壳如红缯”这一比喻满意吗?为什么?6、打比方是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请你用这一说明方法介绍某一种水果。(100字左右)例文:西瓜生土地间,藤形条条似浪花。叶如枫,冬枯;华如星,春栽;汁如糖,夏生;形如足球,核如米粒,壳如绿松,籽如粒,瓤肉红如鲜血。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此藤,五日而变色,十日而脆变,十五日而味变,二十日三十日而色脆味尽无矣。此乃大概状况,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荔枝图序》导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