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教学案例大庆市高新区学校举葳理论依据: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学生在前面两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教材分析:1、新课标指出,初中化学“双基”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的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通过对本课题的学习,就能很好的解答学生的这些疑问。本课题研究看不见的粒子——原子,认识物质是可分的,对今后化学内容的学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情分析:1、教师主观分析:本课题内容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对学生而言,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由于学生缺乏粒子的观点,在第三单元学习水的组成时,借助水电解的微观解释图片或者动画,从感性上可能会认为原子是一种实心球体。鉴于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3、学生认知障碍点:由于学生缺乏微观想象力,对原子的构成及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存在认知障碍,还有就是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及整个原子成呈中性的原因。2、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3、通过对“原子进一步可分”的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播放录像、动画片来进行教学,边看边叙述或边讲边图示,用创设的情境来展示原子内部的结构,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在讲述过程中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使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在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铱、锑等院子的原子质量进行测定和修订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