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总支书记事迹材料现有5000人口的西锄村就在滆湖边上,弯弯曲曲的圩堤有几十里长。现在的西锄村真美,站在高处放眼四周。平坦宽敞的村道旁绿树成荫,现代化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阡陌纵横,河塘如镜,滆湖如画。谈及村民现在的美好生活,西锄村86岁的老党员蒋志泉感慨地说:“因为我们村里有个好书记,这是我们的福气。”这个好书记就是*。“任何工作都要脚踏实地埋头干”1979年,29岁的*担任了西锄村的农技员。在村民眼里,这个小伙子朴实能干,心眼儿好。村民的眼光没错,*搞示范方、试验田,指导病虫防治、栽种施肥,样样都出色。那一年,上级农技部门叫他搞杂交稻分蘖追踪。在赤日炎炎的夏日里,他天天蒙蒙亮就下田观察、测量,经常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有朋友劝他不要这样认真,隔段时间马马虎虎数数就行了,他呢。把这话当作耳边风,杂交稻生长了100多天,他老老实实观察了100多天。他的工作受到了上级农技部门的赞扬。*是棵好苗子。两年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再过两年,又担任了村主任。当时的西锄村是*市人口最多的村,村里工作量大。*想,不管工作有多少,反正任何工作都要脚踏实地埋头干。在那个年代里,计划生育是第一难。*当主任后就主抓计划生育工作。当时西锄村的无计划生育状况很严重,他当主任的第一年光引产的就有80多个。很快,一道难题摆到了*的面前:一个无计划生育的妇女,挺着大肚子跑到XX省岩山县去了,而这时的他正患着感冒,体温有39.5℃,连走路都是晃悠悠的。村妇女主任问他怎么办。他想都没想就说了个“追”字。*他们一行几人,在火车上整整坐了4天才到岩山县。当时,那个妇女娘家的村落宗族势力很第1页共5页强,许多人家还有土枪,晚上睡觉的地方老鼠多得爬到人的头上来,再加上天气十分闷热,同去的人都怕*支撑不住,但他一句打退堂鼓的话都不说,坚持着做了六、七天的工作,还自己花几百元钱买物品送给那个妇女的娘家。一番诚意,几多道理,感动得那个妇女的娘家人说:“你们江苏的干部真关心群众,我们也只好支持你们了。”这一趟云南往返,*虽然瘦掉了六、七斤,但村里计划生育工作自此大有起色,从1988年起,就杜绝了无计划生育。*始终牢记着,要脚踏实地埋头干的誓言。1991年,*流域洪水肆虐。*负责把守本村北片的圩堤。他身先土卒,整整在圩堤上吃住了20多天。当洪水退却时,周边的圩堤都被洪水冲垮了,只有他负责把守的圩堤奇迹般地保住了。当他回家时,才发现自家的责任田早已在一片汪洋之中了。“困难再大,富民强村的精神支柱不能倒”1996年,西锄村党总支书记的重任压到了*的肩头上。如何才能不辜负党和村民的信任,经过反复思考,他在村干部会上坚定地说:“困难再大,富民强村的精神不能倒;矛盾再多,创新发展的思路不能乱。”“到处是荒滩,满地是芦苇,旱起来,芦苇长在岸堤上,涝起来,四周一片水汪洋。”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西锄村的写照。*想,村级经济要发展、村民要富裕,必须首先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他当书记不久,就提出在荒滩上筑圩堤、围鱼塘。不料,他的方案遭到了许多干部和村民的强烈反对。有的说:“投这么多钱下去,搞不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说:“这荒滩地不是硬得锄不动,就是河泥齐腰深,太难弄。”*力排众议,不厌其烦地向干部和村民算细帐,终于打消了他们的疑虑,打响了热火朝天的荒滩改造攻坚战。结果,当年围出的千亩鱼塘就回收了130多万元的投资。这以后,村里又在特种养殖上做文章,成功培育了省无公害产品——碧玉牌团头鲂浦江1号等优质名品,亩产量达到千斤左右,效益好的鱼塘,1亩利润有2000多元。通过产业结构第2页共5页调整,现在全村已有鱼塘4000多亩、花卉苗木100多亩,村里找不到一个闲人。*又把目光转向村里的工业。他当书记的第二年,就着手企业改制,而这时周围的村子还没有动静,一些村民也认为企业改制是卖祖产。*对村干部说:“看准了的事要快办,企业早改一年,村级经济发展就快一年。”很快,他们仅用一个月就把全村的12个村办企业改制成私营企业。事实证明,*的决策是对的。地处偏僻的西锄村能成为投资热土吗。*认为,如果创造一流的软环境,就一定能行。他和村干部商量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