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制度对策研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在发达国家,信用是一个人立足的基础,而我国信用体系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信用风险成为重要的经济风险之一。特别是在启动内需刺激消费的过程中,这一矛盾更为尖锐和突出。因此,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信用制度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信用制度的涵义及其经济社会意义个人信用制度是指能证明、解释和查验自然人资信而建立的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资料和行事规则。具体而言,它应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制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个人信用风险转嫁制度。有了较为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就能根据客户信用的历史纪录、自我评估或请专业评估机构评估取得消费者的信用状况,确定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然后予以决策,从而有效地防范或消除消费信贷风险。个人信用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机制,它结合了与信用相关的各种社会力量,共同促进信用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从而保障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正常的运行和发展。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信用关系之上的经济,而现代金融业就是信用关系高度发展的产物。信用体系可以比作市场经济的神经,是经济交往主体之间的联系纽带。对于一个国家,只有它的信用管理体系比较健全,有信誉且公平的征信服务在全国普及时,才能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的成熟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拉动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我国市场规模、间接增加就业、防范交易风险、指导企业赊销、方便消费者等诸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总之,个人信用体系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经济问题、法律问题,对于一个管理国家事务的执政党和政府来讲,它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二、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及制度保证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作用是显而易第1页共8页见的。我国目前消费不旺的局面以及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导致了在消费信贷领域存在的信息非对称状况。由于银行同贷款客户之间存在信息非对称,于是拥有不真实或较少信息的银行就会倾向于做出错误选择即逆向选择。具体而言就是我国银行无法通过公用信用体系获得客户个人信用报告,银行为避免做出错误决策而不得不严格审贷,直接造成了信贷效率低下,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个人信用体系的缺位导致了银行获取信息的高成本并最终由消费者承担过高的信贷价格(贷款利率),这是目前制约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信息非对称的唯一方式便是建立个人信用制度。通过信息中介机构(信用报告机构)调查、汇总、分析客户资信状况并及时出具个人信用报告,为商业银行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以改变其信息劣势。个人信用制度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社会工程,它的建立与完善需要有4种制度的相互配合与支撑:第一,实施储蓄实名制是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必要前提;第二,全面推进金融电子化步伐,实现信息共享是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的物质基础;第三,建立个人资信评估制度;第四,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对个人信用制度的必要补充。三、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的发展状况世界范围内,个人信用制度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美国是世界上信用制度较为成熟的国家之一,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达的个人资信资料网络。消费者信用报告和信用机构是金融业两种最基本的it应用。在美国,首先,货币电子化程度为档案登记提供了很大方便,个人收支状况都可以通过发达的信息网络反映出来,银行和资信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比较全面的资料。个人信用的全部表现,包括第一次信贷消费后的每一次贷款、透支及还款情况,都将被输入电脑记入个人信用档案。因此,完整的电子信息系统随时可以为银行等机构提供全面的历史资料。其次,信用报告程序本身是一个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技术运用。其中重要的个人信用登记制度的建立是通过成立消费者信用报告中介机构来完成的。二战以后,美国的第2页共8页消费者信用报告中介机构获得了长足发展,现存有三大国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