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感人事迹村干部感人事迹篇一王海光,1980年3月出生,2004年7月毕业于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化学教育专业。现任XX县区贺职乡孙家湾村村委副主任。2008年初XX省开展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工作。他积极响应,有幸成为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经过两年的锻炼,他协助村两委班子解决了村内的一些实际问题,带领村民致富,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村民的肯定。20XX年8月他当选为XX县区大学生村干部联谊会副会长,20XX年10月被评为XX县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今年又被评为XX市优秀大学生村干部,并获得第三届忻州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20XX年当选为第三届XX市政协委员。三年来,从刚工作时的新鲜和盲目到现在对农村工作思路渐渐清晰和明朗,农村工作的琐碎对他来说变成一种难以割舍的朴实情感,一是因为对农民兄弟深入了解后彼此相融的情意,一是对农村工作用心去做时那份动力和激情,在这样的情感中,他渐渐成熟起来。王海光上任后,通过和村委新的领导班子的探讨和研究,充分利用了村里土地平整、土质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向县扶贫办申请,为孙家湾村争取到了20XX年XX县区整村推进项目,为村民们解决历来的饮水困难,让自来水入户,现在自来水入户工程已完成,全村76户人家全部告别了挑水吃的日子,吃上了自来水。一波三折,迎来蔬菜大棚里的绿意在XX县区村官联谊会组织的交流会上,王海光认识了县里另一名村官宫玉峰。这次相遇对于王海光也是一次机遇。从此他们开始了友好而长久的携手与共。王海光说,宫玉峰的事迹启发了他,让他知道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该从那里入手,去为村民谋福利。随后他们俩开始着手了解关于蔬菜大棚的一些种植和构造技术。曾多次到长治、大同等地考察,聘请专业人员回来调查选址。最后决定从山东引进移动式蔬菜大棚。可是,当把材料放到地里时他们才发现建造技术他们还没有完全学会。于是又第1页共10页跑到有多年种植历史的大同学习搭建技术,每天早上五点就到地里帮农户们干活,边做边问边琢磨。回来后,他们搭起了自己的棚,可能还是由于搭建技术不过关,防风措施不到位,在棚搭起不到一个月时就让一场大风给刮塌了。付出那么多辛苦和汗水让一场无情的大风给抹杀了,海光他们心里有点难过。但是,很快他们就调整了思路,重新又把棚建了起来,翻地、整地、浇水、种植,一切都又按部就班做起来。这一次,挫折变成了经验,他们做的防风措施,效果很好,再没有刮塌过。四月份,他们共建起两座移动大棚,种植了甜瓜、豆角、西葫芦、油菜,在克服了神池历来风大、缺水的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第一茬菜试种成功,每亩收入达6100元。第二茬菜将在10月份上市,每亩收入可达7000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这一成功的实例打破了我县传说中不能种植蔬菜大棚的历史。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致富途径。由于这种移动大棚投资小、受益高等特点,在他们成功的示例下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县农业局把这种移动大棚作为20XX年我县农业推广的重点项目。今年海光他们的移动大棚已在神池赵官庄村得到推广。勤学勤用,勇做农民科技致富的专家在几年的农村工作的实践中,针对农村知识结构层次不一、技术力量薄弱的状况,王海光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成立了三农服务志愿队,由王海光担任队长。20XX年他们先后组织了20人到全县30余个村庄进行三农服务宣传,服务的内容包括:种植、养殖、法律、计生等各类农业知识和法律常识,而且从不走过场。活动受到了全县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大家都说。这些大学生村官做的是实实在在的好事。他用自己的事迹证明了当初的选择,证明了他的选择是对的。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辛酸,他成熟了许多。由一个学化学的变成了一个种地的,有时候连自己也不敢想象。可他在农民们眼里是致富的希望、科技的专家。今年他和他的团队通过申请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新建了马铃薯脱毒基地,基地现在已第2页共10页建成。他们从甘肃、内蒙等多家大型育种基地引进回一批新品种在XX县区繁育、推广。马铃薯是XX县区主要的经济作物,但由于多年种植使得品种退化、单一,产量大幅下降。农户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影响,脱毒基地恰恰弥补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