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芬、券、盲、纯、汹。2.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3.重点段:第8、9自然段。二、能力训练点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三、德育渗透点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教学重难点】1.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2.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活动设计】1.回答课后设计的思考题,勾画重点词句。2.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3.观察幻灯片,发挥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二、整体感知《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三、目标完成过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指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3)新词:(要求能说出大意,能用词造句)(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四、课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1.复习检查: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1)学习第一段。齐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2)学习第二段。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三、课堂练习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一、明确目标1.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二、目标完成过程1.复习检查。(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